春菜经济,开年好生意

2025-04-17 18:26:00

文 | 立夫食话

春天野菜年年吃,但今年多了一个“春菜”的名字,引出一波极大的消费热潮。

香椿芽、马齿苋、苜蓿叶……甚至是用来入药的板蓝根,只要是春天特有的时蔬,都被冠以统一的“春菜”之名。

网友不管是啥,只要新鲜好吃,就养活了无数商家的生意。

根据中国经济网数据,今年春菜成交量同比增长103%、环比增长55%。在盒马平台上,春菜整体销量比去年涨了70%。

有网友调侃:“小时候漫山遍野的野菜,现在得花半个月工资才能吃上”,依旧抵不住尝鲜热。

生鲜电商纷纷开辟春菜专区,餐饮店推出限定菜单,短视频平台涌现近万条种草视频。在各大社交媒体的春日专题页,健身达人和养生爱好者分享春菜健康食谱,美食博主分享创意菜单,无数网友自发加入这场春日潮流。

这场看似寻常的尝鲜热,实则是精心策划的消费升级。从田间野菜变身流量密码,春菜撬动的早已不止是菜篮子生意。

春菜经济,时髦的消费升级

春天吃春菜,原本只是一种地方性的消费习惯,但春菜经济把它变成了一种时髦的消费升级。

健康焦虑和场景捆绑,则是这一波春菜经济热潮的内涵。

先说健康焦虑,养生和营养,是最能触动当代消费者的主题之一。

京东研究院的数据显示,55%的消费者购买春菜是为了食补功效,板蓝根青菜、蒲公英、折耳根等药食同源类野菜销量同比激增113%,其中折耳根凭借“天然抗生素”的标签销量暴涨5.7倍。

商家把“清热解毒”“护肝消炎”等中医话术植入春菜营销,打动了成天熬夜、吃外卖,普遍处于亚健康的当代消费者。

借助“春”这个关键词的场景捆绑,给了人们冲出城市这个钢铁森林,走入原野的想象。

京东上野菜铲销量激增4.6倍,郊区农家乐将挖野菜打包成“亲子踏青套餐”,连盒马都推出“买桑叶送蚕宝宝”的养成游戏——蚕宝宝吃得,人也吃得。

某种程度上,人们消费的不是春日限定的野菜,而是对田园生活的模仿,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仪式感。

稀缺+情绪,助推消费热度

春菜经济能够火起来,离不开春菜本身季节限定带来的稀缺性和情绪价值。

“过期不候”和地域差异,共同构成了春菜的稀缺性:越得不到,越是想要。

香椿最佳赏味期只有7天,温度波动超5℃就影响品质,板蓝根青菜只在特定区域种植,金雀花需在三天花期完成采摘运输。这种与自然赛跑的刺激感,让春菜溢价30%仍供不应求。

地域差异也是一种天然流量密码。云贵高原的折耳根在包邮区成了新晋网红,江南的草头跑到华北摇身变"高端时蔬",更别提那些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山野菜。

天然的时间枷锁与地域壁垒,成了商家的营销武器。

更加根本的原因,在于“春”这个文化意蕴,本身就能带给国人鲜活、自然的情绪价值,拥有社交货币的潜力。

年轻人拍下清炒板蓝根青菜发朋友圈,收获的点赞本质是对“先锋养生人设”的投票;餐厅推出鱼籽酱香椿豆腐、荠菜鲜肉冻等融合菜,土味野菜成功镀金,透出高级感。

抖音推出“春菜打野赛开幕了”活动,话题累计破亿。小红书平台上野菜教程收藏过万,官方不仅上新相关专题页,甚至带头推送小红书用户15种春菜做法的相关推文。

春菜经济,解构了“不时不食”的古老智慧,又将自然符号重新组装成消费潮流。

抓时令节气,做春天生意

春菜经济利好的不只是生鲜品类,抓住时令这个密码,可以延展到食品、餐饮、文旅等多种生意。

首先是很多小众野菜的规模化种植,春菜经济带火了很多原先小众的野菜品种,比如香椿、蒲公英花、海菜花之类,已经从半野菜变成了一种常规生意。

餐饮行业多了一个“春日”卖点,上海某本帮菜馆推出"春日寻鲜宴",把春笋菜心、香椿咸鱼打包成套餐,工作日午市都要等位;成都某餐厅索性把火锅开到油菜花田间,让食客一边赏春花一遍品尝春日新品。

最会玩的还得是茶饮品牌们,茶百道、古茗都在新品里加入了绿叶菜,还有茶饮品牌在新品里加入了毛豆泥,虽然被吐槽颜色“没食欲”,但照样卖断货。

户外消费也有了新的主题,去年大玩魔都City Walk的那群人,今年也开始组团去崇明挖野菜了,公路旁、田野间拿着小铲刀塑料袋的挖菜大军里,年轻人越来越多。

郊区农家乐因为这波流量老树发新芽,顺势推出挖野菜体验项目,家长们边带孩子认菜边发朋友圈晒图。

这场春日限定的生意经,早已跳脱出单纯的农产品买卖,正为下一个消费风口写下注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