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驱动,工业老城唐山正焕新

2025-04-04 23:33:00

顶端新闻记者 邹皓羽 文/图

智造的引擎正在重启一座冀东工业老城。

2025年4月1日至2日,顶端新闻记者跟随“全国部分省级党报走唐山·看发展调研采访活动”的脚步,深入走访唐山这座城市,感受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探寻智能科技为唐山带来的焕新之变。

机器人产业给城市注入转型新动能

4月1日,踏入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诚智能”)的展厅,仿佛置身于一个特种机器人的世界:侦察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露天矿巡检机器人等造型各异,科技感十足,如“钢铁卫士”般整体列阵。

“从2016年我们打造国内第一款防爆消防机器人开始,到目前衍生出了大概30多种消防灭火机器人。”开诚智能宣传部部长王志江指着一款有着鸭嘴式炮筒的消防灭火侦查机器人介绍说,该款机器人是公司的明星产品,不但可以柱形喷射,还可以实现扇形大面积的喷水,能快速执行灭火任务,在特大型危化火灾扑救,大面积毒气与烟雾事故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开诚智能是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司聚焦“特种机器人、煤矿智能装备”两大产业,产品应用覆盖煤矿与非煤矿山、应急救援、石油化工等众多领域,其特种机器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在机器人研发制造的赛道上,唐山并非只有开诚智能单打独斗。不远处的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就为众多中小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据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该工厂是由百川集团打造的全国首家专注于机器人非标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的共享平台,企业在这里不仅可以共享硬件设备、产线,还能共享人才和技术配备。还具备年产机器人产品2000台套的生产能力,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生产效率10%以上,产品研制周期缩短15%以上。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唐山市目前形成了以焊接机器人、特种检测机器人、抢险救援机器人等产品为代表,开元、开诚、百川等领军企业为核心的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唐山市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达到222家,其中有200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在高新区形成产业集聚区,高新区也成为“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唐山的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中国第一,世界前十。特种机器人方面,应急救援机器人、轨道交通巡检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唐山市机器人产业正向着强应用、集群化方向大步迈进,成为推动这座工业老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

数智赋能

百年老厂续写轨道交通制造传奇

1881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在唐山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车厂诞生,拉响了中国铁路工业的汽笛。而今,这座开启中国铁路史的老厂蜕变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正以智能制造的浪潮重构工业传奇。

4月1日,该公司组装事业部总装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给一节复兴号动车车厢进行底部细节零部件的对接查验。车间内,现代化的设备与工人紧密配合,高速列车的生产有条不紊。

“一列8节动车组从原料投产到终交付只需要一个半月。”该公司工作人员说,公司的产线已具备月产10列高速动车组,年制造600辆城轨车,1000辆普通铁路客车的生产能力。

据了解,对于铝合金车体的日常焊缝打磨这倒工序,该公司交给了智能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来处理。其自主研发的高铁窗口打磨机器人,能自动识别窗口的位置、轮廓和大小进行打磨,打磨精度能够控制在0.2毫米以内。

智能制造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动力。据悉,该公司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通过建立车体加工中心设备健康档案,实现了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向新求变,从制造中国第一台机车到研制成功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这家承载着中国铁路基因的“百年老厂”,正用智能制造续写着中国轨道交通的制造传奇。

北方巨港“智”变跃迁

小沙岛上崛起滨海新城

唐山是一座沿海城市,著名的唐山港,近年以其8.62亿吨的货物年吞吐量,位居全球沿海港口第二位,是名副其实的北方巨港。

整个唐山港中,曹妃甸港区的地位举足轻重。据了解,该港区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5.57亿万吨,约占整个唐山港吞吐总量的65%,是中国最大的铁矿石接卸港和北煤南运枢纽,接卸一艘载重40万吨的铁矿石船舶,最快仅需30个小时。

巨轮汽笛与新城书声交融,揽月湾景区碧波荡漾。曹妃甸因港而兴,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方向指引下,这块在十一年前还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现已蝶变为多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在京唐港区智慧码头,科技赋能的成效显著。堆场上,自动化无人驾驶的导引车在码头穿梭自如,全场不见人。

据悉,2023年,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25号泊位实施了智慧化改造,引入全球首台套新一代高效穿越式双小车岸桥,在自动化远程控制作业模式下,装卸效率较传统岸桥提升50%。

4月2日,在智慧码头控制中心内,顶端新闻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化身为“游戏玩家”,眼盯屏幕,手摇操纵杆,一个个集装箱如“抓娃娃”般精准起吊。据了解,智能化改造实现了京唐港码头的降本增效,每万标箱综合能耗比国家标准先进值低21.25%,每年可节约成本730万元。

用“智慧大脑”远程操控

炼钢迈入智能时代

唐山还是北方的钢铁重镇,坊间有句话,全球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但在钢铁行业处在存量优化期的当下,唐山钢铁企业正在积极拥抱智能化升级改造。

4月2日,顶端新闻记者走访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钢铁生产全流程中已看不到以往的浓烟滚滚和工人的忙碌奔波,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设备的远程操控。

只见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内的蓝色大屏上,展示着全部生产工序的关键数据。据介绍,这是唐钢公司全流程一体化生产排程大模型,能实现多工序、多产线的互通融合和集中远程操控,是指挥钢铁生产的“智慧大脑”。

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大模型投用以来,原料库存周转用时缩短一半,产品库存降低15%。热轧制造周期缩短5天,重点客户订单准时交付率达到了100%。

从传统炼钢的代表,如今成功迈向智能炼钢时代。唐钢的智能化转型,为钢铁行业树立了标杆,展现了唐山传统产业在智能科技赋能下的崭新面貌。

唐山,一座因煤而起、因钢而兴的北方工业重镇,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产业变革。

唐山的转型故事,恰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演进的时代缩影。在机器人灵巧的机械臂挥舞间,在智能轨道列车的轰鸣声中,这座曾以“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著称的冀东老城正焕发新生,实现华丽转身。

来源:顶端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