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的太原贡献(上)

2025-05-07 09:58:00



开 栏 语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全面记述太原抗战的烽火硝烟战场、重大历史事件和英勇革命事迹,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太原市档案馆、太原日报社开展了“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太原日报》今起开设专栏,刊发优秀征文和新闻报道。专栏稿件今后将固定在3版位置刊发。

  太原,是华北抗战的重要战场;太原抗战,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英勇善战、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见证了太原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如今,在太原这块英雄的土地上,还留存着许多抗战遗址,流传着许多抗战故事,传颂着许多抗战英雄的名字……这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历史,珍视和平。

  80年过去,太原的抗战记忆从未褪色。那些在战火中挺立的脊梁、在绝境中燃烧的信念,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让我们铭记浴血山河的岁月,铭记抗战中历经苦难而不屈不挠的太原,让历史的红色光芒照亮我们坚定前行的道路。


  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宣言。1935年日本侵略者制造华北事变,以一二·九运动为标志的救亡运动席卷全国,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率先与阎锡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后,历史的镜头聚焦到太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先后在太原组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挺进山西,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晋字头抗日根据地在太原周边先后建立,为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朽贡献。

  最早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城市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不久,刚刚在陕北站稳脚跟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把晋绥等省作为准备对日作战的主要方向。1936年5月东征结束后,毛泽东数次致函阎锡山磋商共赴国难、团结抗战之大业。刘少奇主持领导的中共中央北方局通过各种关系、利用多种渠道争取阎锡山。之后,北方局通过华北联络局系统,委托朱蕴山到太原同阎锡山会谈,并达成取消山西以反共为宗旨的组织、取消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封锁、组织抗日民众团体、发动民众开展抗日运动等意见。共产党人以抗日活动家的身份在阎锡山的官办机关和团体担任领导职务,秘密接受中共北方局的领导,戴“山西帽子”,说“山西话”,实行共产党的抗日路线和主张,取得巨大成功。毛泽东赞其为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这种成功体现在对牺盟会的接办和改组上。1936年9月18日,牺盟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自任会长。10月,中共北方局派薄一波、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等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通过公开合法的方式,从事上层统一战线,接办、改组牺盟会,将其发展为实际上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为不断开辟新的工作阵地,1937年4月成立了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此后又建立了区一级分会和兵工厂工作委员会、铁路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等。牺盟会总部在太原期间,开办国民军官教导团、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团,并派出村政协助员和牺盟特派员深入县乡开展工作。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使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席卷整个三晋大地。七七事变前,太原城内牺盟会会员就发展到5万余人,全省发展会员60万人,为实行抗战准备了群众基础。七七事变后,牺盟会在太原召开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又成立并吸收包括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等各种各样的救亡团体为团体会员,工、农、兵、学、商、青、妇、儿童在抗日的旗帜下团结在一起。

  这种成功体现在新型统一战线组织战动总会的成立上。1937年9月20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在太原成立,续范亭任主任委员,委员由阎方和八路军及各派代表组成,邓小平、彭雪枫、程子华、南汉宸为中共代表。战动总会成立后,即以太原为中心开展了紧张的工作,太原失守前转移到晋西北。在太原的40天时间里,战动总会举办了3期游击干部训练班,组织了慰劳队、救护队、劝募队,慰劳抗日部队、救护伤病员和运输战时物资,指定特派员建立县、区、村各级“动委会”。太原失守后,战动总会组建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和游击队,并在晋西北旧政权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月初经战动总会推荐,第四行政区政治主任武灵初委任共产党员担任清徐、太原、交城等5县的县长。

  这种成功还体现在新型抗日革命武装山西新军的组建上。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山西,晋绥军和前来增援的中央军一触即溃。在此背景下,时任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的薄一波向阎锡山提议组建新军。经阎锡山同意,先试建了一个总队(团),并定名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后来又相继组建了工人武装自卫旅、政治保卫旅、暂编第一师等新军武装。新军实行拥有实际领导权力的政治委员制度,设有秘密党组织,这就使得新军虽然名义上属于第二战区编制,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到1939年年底,新军发展到50个团(其中46个正规团),总兵力5万余人。山西新军密切协同八路军作战,在三晋大地一次次粉碎日伪军的“围剿”“扫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了“决死抗战、牺牲救国”的誓言。

  抗战初期华北抗战的指挥中心

  太原是党领导华北各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动抗日救国的政治中心。七七事变后,平津很快失陷,刘少奇提出:“凡不能在平津立足的党员和抗日分子都撤出平津,党的领导机关撤退到太原。”7月28日,刘少奇来到太原,与先期到达的彭真会合。不久,林枫、王世英及中共北平市委、河北省委、天津市委负责人辗转来到太原,杨尚昆也从延安到太原参加北方局的工作。8月初,根据中央指示,北方局新的领导机关在太原组建,刘少奇任书记。在太原期间,北方局与河南、河北、山东、绥蒙等地在太原的党员取得联系,成立河南省委、河北省委、山东省委、绥蒙工委,并适应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华北各地的党组织进行调整,建立了晋察冀省委、晋西北工委、冀豫晋省委;召集山东、绥远等省委的负责人开会,给平津、河北省委负责人写信,研究部署配合八路军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八路军到数十万人枪、建立根据地等工作,讨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各种政策,号召和要求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都脱下长衫,到游击队中去。

  太原是华北抗战的军事中心。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即开始在太原公开办公。9月5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和八路军部分领导人彭德怀、林彪、徐向前、萧克等抵达太原,与阎锡山、黄绍竑等达成八路军入山西后的活动地区、指挥关系、作战原则等问题。从8月下旬到9月底,八路军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在聂荣臻、贺龙、刘伯承等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在侯马乘坐火车经太原依次抵达抗日前线。9月21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率八路军总部到达太原。9月25日,第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侵华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在配合友军进行太原会战的同时,周恩来等还积极与华北各军政代表会面,协商八路军进入华北其他地区作战问题,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的军事活动辐射到整个华北地区。

  太原是华北抗战的思想文化中心。在太原期间,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彭雪枫,多次应邀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讲授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问题,使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深入人心,为坚持抗战提供了思想武装。高涨的抗战局势和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文化工作者涌进山西,来到太原。8月中旬,《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孟秋江等来到太原,进行战地采访。8月29日,李公朴带领桂涛声、柳湜、周巍峙等来到太原,创办“全民通讯社”。9月,杜重远来到太原,推动统战和实地采访,在《抵抗》三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宣传山西抗战。10月12日,丁玲、吴奚如率40多人组成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来到太原,运用大鼓、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动群众、宣传抗战。10月18日,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及翻译周立波一行来到太原,报道山西抗战。太原沦陷前夕,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从太原撤退出的文化团体多随军或随领导机关进入战地,桂涛声、高沐鸿等进入太行地区,赵石宾、亚马等进入吕梁,太原新生剧院则活跃在晋西北和晋东北,成为各根据地发展抗战文化的骨干。

 

太原日报‬ 杨云龙 (作者系中共太原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