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商家“注水套路”,莫让奶茶变冰茶

□黄佳琪(山西大学)
近日,喜茶新品“牦牛乳恰安莫”因冰块过量问题遭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多名网友实测发现,标价23元/杯的奶茶,冰块占比高达30%以上,即便选择“少少冰”,杯内仍被塞入大量冰块,融化后饮品量不足杯体三分之二,被调侃“三分之一的钱买了空气和冰”。(4月3日 九派新闻)
加冰本为提升饮品口感,满足多元化需求。但当“默认加冰”演变为消费者需刻意备注“只要4块冰”时,其本质已是商家对消费者选择权的漠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有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有权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享有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餐饮经营者理应提供“多冰/正常冰/少冰/去冰”的标准化选项,或采用“冰饮分离”方式,将选择权真正交还消费者。然而现实中,即便额外备注也难获兑现的情况屡见不鲜。
值得关注的是,奶茶的性价比问题尤为突出。23元的单价已接近半箱牛奶的价格,而后者的营养价值和实用范围显然更具优势。当高价奶茶遭遇“注水”质疑时,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自然加剧。商家应当认识到: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产品价值,而非冰块体积。
面对这一乱象,笔者认为,商家首先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提供饮品时,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饮品的成分、加冰量等信息,并提供多样化的加冰选项,让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进行选择。商家应该意识到,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于那些擅自决定饮品加冰量、忽视消费者需求的商家,应该依法予以处罚,以儆效尤。监管部门应该积极履行职责,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提高维权意识。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要勇于站出来说“不”,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曝光,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问题,形成社会监督的力量。
综上,奶茶的本质应是品质享受,而非商家"注水套路"的载体。唯有商家尊重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才能构建公开透明的消费环境,从而让消费者真正享受"一杯好茶"的纯粹体验。
相关推荐
-
【教育系统先进典型】胡玉芹:以数理之光 照亮教育之路 【来源:怀远发布】在怀远一中的教学课堂上,有这样一位深耕教学一线的数学教师,她始终以匠心坚守教育初心,以创新破解教学难题,用数理知识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她就是胡玉芹——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工作者使命与担当的人民教师。“导数里藏着经济曲线,概率能解释明天会不会下雨……”在怀远一中高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
实时讯息 09-09
-
“花生上树”,不只是笑话 近日,某商家因一张宣传海报,引发网友争议。有网友发现其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一款“四粒红花生”产品的宣传海报展示了违背科学常识的画面。花生作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作物,果实通常埋藏在土壤中发育成熟。而该海报却将花生果实描绘为悬挂枝头,与花生“落花生”的生物学特性相悖。对此,品牌回应称,由于公司在工作
实时讯息 08-30
-
东湖评论:对无薪试岗说不,还职场清朗 据报道,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设置3-10天的试岗期。临近试岗期结束,便以“经验不足”“人岗不匹配”等理由辞退劳动者,并拒绝支付试岗期工资。劳动者被“白用”后,想要通过投诉、劳动仲裁等途径讨薪,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证明劳动关系又会成为难题。在当下这个火热的求职季,是放弃机会,还是极有可能被“白用”?这
实时讯息 08-27
-
守住你的注意力 | 新黄河AI晚读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注意力涣散成了一种社会病症。当我们审视自己的工作时会发现:自己能够专注思考的时间正在越变越短,自己能够全神贯注的时刻正在越变越少。守住注意力,已然是这个时代最高级的自律。现在的许多人,就像一只永远猎捕不到羚羊的猎豹。层出不穷的信息源,瓦解着注意力,以至于做事时只能浅尝辄止。真
实时讯息 08-23
-
冰棍、雪糕、冰淇淋……解暑冰品怎么吃更健康? 如何享冰品,才会更健康?陈永福正值暑期,冰棍、雪糕、冰淇淋等各式冰品成为许多人的解暑“神器”。然而,在享受这份清凉的同时,也需谨慎挑选、适量食用,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同类型的冰品有何区别?如何科学选购和食用?根据国家标准,消费者在超市冰柜里看到的各式冰品,都属于冷冻饮品,包括冰淇淋、雪糕、冰棍
实时讯息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