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的“龙头扶手”出自她手,如今出书传承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纪录片的热播,公众对青铜器的兴趣日益浓厚,青铜器修复技艺也得到关注。
有关青铜器研究的理论著作不少,但实操类的鲜见。《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一书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通过50多个实际案例,向读者揭秘去锈、整形、拼接、补缺、做色做旧等核心修复技艺,满满干货。作者钱青是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从事青铜器修复工作已逾三十年。作为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第三代传承人之一,钱青将自己的技艺心得和理论研究著于书中,公之于众,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她有自己的思考。
向读者科普文物修复实操方法
青铜器修复,既是一项传统技艺的“绝活”,还是一项科技含金量很高的“绝学”,不仅要求修复师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能,更需要深厚的历史学、考古学、化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知识。
《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一书得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文物修复过程。书中涉及的50多个实际案例都是钱青参与的项目,来自她三十几年的工作总结。算起来,她参与修复的文物已有几百件,上博馆藏青铜器几乎都曾过其手。
这本书面向普通读者,叙述语言尽量通俗,但表述科学严谨,操作步骤、所需材料等介绍得巨细靡遗,就差附上具体克数,“我们也担心真的有人拿去做赝品”。她介绍,如今不少年轻人喜欢做手办,在作色、模具制作等方面与文物修复技法接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书中案例。

钱青和她制作的“龙头扶手”
上博的青铜器修复之所以得到同行和收藏界人士的赞誉,其强项是完美的复原,通俗的理解就是“修旧如旧”。上博的青铜器修复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宫的修复师,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这一技艺已经传承四代,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从创始人王荣达开始,师徒几代各有擅长,让这门技艺叠加生长。“王荣达先生擅长化学作色;师父曾在上海标准模具厂工作,擅长石膏翻模;我学美术雕塑出身,对色材质敏感擅长手工作色,又把雕塑的翻模技艺融入进去,通过研究筛选材料,改良了青铜器的翻模的方法,使之前的石膏翻模更便捷。”钱青认为,海派青铜器修复技法上与各地同宗同源,但更具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通过一代代传承,把不同时代的好东西拿进来,为我们所用,让文物修复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精准地还原文物本来面貌。”

钱青在修复三星堆文物
钱青199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雕塑雕刻专业,同年进入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研究室,师从上博文物修复师黄仁生,潜心学习青铜文物修复与复制技艺。入馆不久,她就赶上人民广场馆的筹备、建设工作。当时担任总设计师和馆长的马承源确立了以青铜元素为核心的设计理念,不仅是外观,也渗透到内部装饰中。如今大众熟悉的龙头装饰的楼梯扶手就是在马承源口述基础上,由钱青设计并制作的,成为整个大厅的点睛之笔。除了龙头扶手,场馆门口的“八大神兽”之一,也是她先利用修复技艺复制了一件南朝石狮,再由雕塑家陈古魁做成大样交给石匠打制。

《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
“我出书不为评职称,花这么多精力,是想对得起自己的工作,能留下点东西。”2019年钱青就曾呼吁加强博物馆修复人才梯队建设。在她看来,开展青铜器修复技艺的研究,不仅关乎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青铜器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修文物,难的是培养审美
前不久,钱青代表上博参加上海市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将赴四川参加全国大赛再展“绝学”。来参赛的有不少年轻人,有些还是大学在读。正如评委所言,老法师参赛,有行业示范作用。
如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学校都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随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复兴,不少年轻人乐意从事这一冷门绝学。“文物修复好了很有成就感。”对于人才培养,她也有担忧。“通常大一、大二要上文化课,真正接触修复实操就一年,很多孩子理论知识很好,但缺少实践经验,也没有接触文物的机会。”

钱青与师父一起做培训
在修复中,钱青会使用3D打印辅助建模,但仍然坚持画手稿,在她看来,这种“笨功夫”是做完美修复所必需的。如今电脑建模快捷,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画手稿,这是她所担心的。“当下通过AI眼镜,可以看到文物的虚拟还原效果,但对具体操作没有实际意义。未来我们也想做相关课题,用AI技术让纹饰呈现得更清楚,但在实际修复中,最好还是用传统的修复方式。要做到精细,传统不可替代的地方有很多。”
年过五十后,钱青发现自己开始老花,戴着眼镜做修复,让她有些力不从心。“修东西对眼睛的要求很高,一个文物修复师需要十年左右才能成熟,黄金时段大概只有二十几年,需要有年轻力量补上。”除了整理著作,她也开始培养接班人。
《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由钱青和龚品豪合作完成,他们既是母子,也是师徒。龚品豪出生于2003年,从小就对文物感兴趣。上博东馆筹建期间,他利用暑假在博物馆参与文物清洗和修复的实习。这次任务繁重的暑期实习经历,让龚品豪决心走上文物修复之路。

钱青给龚品豪讲解青铜纹饰特点及规律

龚品豪雕刻青铜纹饰
“文物修复技艺最好从小培养,最难的是审美。”她还记得自己1998年修复战国鎏金鹿形镇时,通过喷绘法仔细修补螺壳破损,被古人的审美深深震撼。“中国文物之美背后蕴含着文化的力量,需要从小耳濡目染去感受和理解。”
最近,钱青把更多精力放在青少年文物修复知识科普上,她和女儿一起看了热门电影《哪吒2》,发现里面的结界兽来自青铜器造型,便思考如何把电影元素放进青少年课程。她还在学着做小红书账号,寻找年轻人的兴趣点和表达方式。《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一书将亮相今年上海书展,钱青也将开展相关推广活动,让更多人关注青铜器之美,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原标题:《上博的“龙头扶手”出自她手,如今出书传承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受访者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钟菡
相关推荐
-
去青浦、去崇明、去松江和临港!350余名活力老人开启打卡上海之旅 春暖花开之际,上海银发旅游市场迎来一场盛大启航。今天,2025年“乐龄·乐游”首批精品线路集中发团,351名活力老人怀揣着对春日旅程的期待,搭乘11辆大巴从上海南站长途客运中心出发,奔赴本市浦东新区及临港新片区,以及松江、青浦、崇明等近郊,开启为期两至三日的美好旅程。“我在社区报了名,今天要去朱家角
实时讯息 04-15
-
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位候选人名单公布,山东这些人入选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业务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日前确定100位候选人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本届推选宣传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地文旅厅非遗处、非遗保护单位、专家和网友积极推荐候选人。收到各方推荐人选后,组委会经过合规性审查,并根据参选人个人
实时讯息 04-15
-
找到了!“棉花糖爸爸”DNA比对找回爱女,19年坚持终圆梦 4月14日下午,贵州寻子家长“棉花糖爸爸”陈生梨告诉记者,14日下午1时许,他接到警方电话,苦苦寻找了近20年的女儿在昆明找到。“警方打电话来确定了孩子的信息,但是孩子其他情况我什么都不知道。”陈生梨回忆,这几天一直在等着这通电话。“前几天,我曾接到贵州公安的电话,告知我有疑似。最近几天,我一直处于
实时讯息 04-15
-
上博的“龙头扶手”出自她手,如今出书传承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 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博类纪录片的热播,公众对青铜器的兴趣日益浓厚,青铜器修复技艺也得到关注。有关青铜器研究的理论著作不少,但实操类的鲜见。《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一书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通过50多个实际案例,向读者揭秘去锈、整形、拼接
实时讯息 04-14
-
和于佩尔一起在浦美露台看《花样年华》是什么感受 “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有些秘密,或许最适合在有风的露台讲述。4月13日晚,位于黄浦江畔“一排一座”的浦东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别样的艺术绽放——王家卫执导的电影《花样年华》导演特别版“最终回”上海收官活动在在浦美顶楼的360全景露台开启。摩登与柔情之间,似水的花样年华,在浦东美术馆优雅呈现。有意思的是
实时讯息 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