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四省四所农林院校师生共鉴黄河农耕文明 陶寺遗址博物馆成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陶寺遗址博物馆主体建筑全景。李现俊摄
日前,山西农业大学于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举行了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当日,山西农业大学还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共同开展了“黄河农耕文明”同步课堂活动。现场,同学们全神贯注聆听讲解;线上,大家也踊跃互动。在这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四所高校的学子们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的理解,感悟“黄河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涵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
揭牌仪式结束后,一场独具特色的耕读教育教学活动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拉开帷幕。山西农业大学等四所农林高校,创新采用“场馆实景+数字展示”的教学模式,开展耕读教育核心课程——“黄河农耕文明”的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同步教学,让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云端共学”,成功构建起“理论+实践”的活态教学形式。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廖允成围绕“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五谷起源”“二十四节气”“最初的中国”“最早文字”等核心知识点,引领同学们进行深度探究。从炭化粟黍种子见证的农耕起源,到陶寺观象台揭示的节气雏形;从宫城双城制展现的早期国家形态,再到朱书扁壶承载的文字萌芽,层层递进的考古实证,让“中国”二字拥有了具象可依的文明坐标。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郭数进教授结合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与场景,详细解读了陶寺都城布局、墓葬等级分化、盘龙纹陶盘图腾及朱书扁壶文字等关键证据,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陶寺文化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积极构建浸润式耕读实践教育体系,着力打造文化赋能耕读品牌,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实干人才。此次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建立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旨在借助同步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使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农耕文明对话的“桥头堡”、高校立德树人与地方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示范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交融的“活标本”。
来源:山西日报
相关推荐
-
生动讲解、互动体验、动画宣传……开学第一课 让安全进校园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过去一周,全国中小学校陆续开学。警方联合相关部门一同走进学校,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生动讲解、互动体验,为师生送上了实用的安全知识。上海警方今年通过进校宣讲、线上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主题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趣味问答等互动方式,用
实时讯息 09-08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河北新增2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公布河北新增2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5名河北申报烈士入选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河北日报讯(记者高珊)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29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河北2处纪念设施入
实时讯息 08-30
-
【小陇画报·404期】913公里 黄河甘肃段到底有多美!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公里。在甘肃,母亲河像一条丝带,穿越甘南、临夏,经过兰州、白银,浩荡奔涌913公里,在陇原大地挥洒出一幅写意的绚丽画卷。 滔滔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走来,犹如一条昂首巨龙,流进玛曲后拐了一个大弯,一路奔腾,形成了“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之首的壮丽景观。一座始建
实时讯息 08-28
-
博物馆变更备案通知书 【来源:北京市文物局_工作进展】京文物备字〔2025〕67号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博物馆:你单位提交的《关于明十三陵博物馆变更的情况报告》的备案申请(受理编号:00325072900166),本行政机关于2025年7月29日受理,并依据《博物馆条例》之规定进行备案内容的核查工作。备案核查意见:同意你单
实时讯息 08-19
-
火爆!山西非遗消费市集燃爆大同古城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陈智宇)连日来,2025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现场游客摩肩接踵,成为大同古城最具人气的文化打卡地。这场以“晋享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文化盛宴,自7月30日晚在大同古城柴市角正式启动后,便迎来“爆火”场景。(资料图)作为山西非遗的集中展示窗口,本次市集汇聚山西省11市百余家
实时讯息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