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鸟类的进化机制、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影响着它们的休息方式。在休息时,它们在“睡”和“醒”之间高频切换,甚至没有明确界限。
春意融融,又到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只候鸟跨越千山万水,振翅北归,绘就一幅充满灵气与生机的春日画卷。
人们发现,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
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此外,有些鸟类的趾和爪上还分布着鳞片或凹槽,可以增加它们抓握树枝的摩擦力,更好地维持平衡。
同时,鸟类特殊的肌肉结构,也让它们可以睡得更安稳。人类在做出“抓”的动作时,需要大脑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但鸟类做出“抓”的动作却正好相反:它们伸展开爪子才需要大脑控制,而在抓握时则像人类摊开手一样自然,腿部肌肉是放松的,并不会感到累。
此外,为了保持体温和减少能量消耗,家燕等鸟类在树上睡觉时通常将头埋在翅膀里,腿部呈半蹲状态。这个姿势可以让重心保持在鸟身中部,加上鸟类本身的体重较轻,趾爪的抓握力大于维持身体平衡的力量,进一步避免了它们在睡觉时因为重心不稳而掉落的情况。
当然,鸟类的进化机制,决定了它们即便休息也要保持警惕,有随时离开树枝、飞向天空的能力。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可以连续深度睡眠好几个小时或者“一觉睡到自然醒”,而是浅层次、短时间的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睁开眼睛,在“睡”和“醒”之间高频切换,甚至没有明确界限。对鸟类来说,也许不存在严格的“睡眠”概念——站着放空一会儿或者闭着眼睛放松一下,就是“睡觉”了。
实际上,鸟类何时休息、怎样休息,和食物也有很大关系。家燕的食物昆虫,不少喜欢在晨昏活动,所以家燕不仅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而猫头鹰的食物鼠、蛇喜欢在夜间出没,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活跃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也有少部分鸟类不在树上休息。比如,勺嘴鹬、小青脚鹬等鸻鹬类鸟类会选择在滩涂地上休息,还会安排“哨兵”轮流放哨。除了因为这里更靠近食物——滩涂里的底栖动物外,也因为滩涂上视野开阔,便于它们清晰地观察空中的天敌,及时躲避。
所以,鸟类的进化机制、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影响着它们的休息方式。也正因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才构成了这生机灵动、多姿多彩的世界。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姚雪青,贾亦飞
相关推荐
-
嵩县文旅突围背后的“生态密码”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吉小平 通讯员 赵明辰 王艺茜四月的陆浑湖畔,金黄的油菜花海如波浪般起伏,与碧波荡漾的湖水交织成一幅流动的油画。这幅“人水共生”的生态画卷,正是嵩县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嵩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95%的国土为山区,森林覆盖率超71%,陆浑湖5万亩水域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然而,
实时讯息 04-16
-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鄂州梁子湖给全国打了个样 10万余只候鸟、40余种珍稀鸟类、200种水生植物、105种鱼类、280余种物种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彰显了鄂州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取得的成效,而被誉为“化石型湖泊”“物种基因库”和“鸟类乐园”的梁子湖,亦为我国湖泊生态治理提供了“鄂州样本”。鄂州以梁子湖为核心
实时讯息 04-13
-
(神州写真)定格春日花鸟图 中国观鸟爱好者催热生态摄影潮 中新社武汉4月11日电 题:定格春日花鸟图 中国观鸟爱好者催热生态摄影潮中新社记者 武一力春季是候鸟迁徙活跃的季节,也是观鸟黄金期,中国的观鸟爱好者和摄影“打鸟”群体又忙碌起来,多地文旅部门亦主动规划和推介专题线路和地点。“打鸟”并非字面意义上伤害鸟类,而是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因为需要精准
实时讯息 04-11
-
啃树叶、舔冰块,上海一人均近四千元的餐厅火了,员工:需提前预约,餐厅是个小型博物馆 请食客啃树叶、舔冰块,品尝大象粑粑……近日,上海一家人均近4000元的生态融合料理餐厅火了。博主拍摄的视频显示,餐厅绿植环绕、水雾弥漫,人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中。客人进门后,首先体验的项目是啃叶子,随后还要穿越几个房间,参观食材展示室、蔬菜温室等。边走边吃了几道料理后,客人们才能正式坐上餐桌。菜品通过
实时讯息 04-09
-
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鸟类的进化机制、生活习性、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影响着它们的休息方式。在休息时,它们在“睡”和“醒”之间高频切换,甚至没有明确界限。春意融融,又到候鸟迁徙高峰期。成千上万只候鸟跨越千山万水,振翅北归,绘就一幅充满灵气与生机的春日画卷。人们发现,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鸟儿在树上睡觉,为什么不会掉下
实时讯息 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