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医探|安徽疾控提醒:“五一”出行注意这些传染病

2025-05-01 10:20:00

大皖新闻讯 “五一”来临,天气渐热,假期出游时,一些健康“小隐患”也不容忽视。如何在享受休闲时光的同时守护好个人健康?五月有哪些卫生防病提示需要注意?

安徽省疾控中心提示,注意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以及甲肝、野生蘑菇中毒等食源性疾病。避免前往疾病流行地区,乘坐公共交通或进入景区、车站等人群密集场所时,注意佩戴口罩。

留意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

“小叶医探”了解到,五月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尤其需要注意新型冠状病毒与猩红热的感染与传播。

近期,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流行水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咽干、咽痛、咳嗽,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等。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手及食物等传播,也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咽痛、皮疹和杨梅舌等为主,多见于3~9岁儿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出现聚集性疫情。

疾控专家表示,预防呼吸道疾病要注意加强通风和消毒。此外要注重个人卫生,当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等遮住口鼻,做到勤洗手。当进入人多密集或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时,应科学佩戴口罩。

警惕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

“五一”假期许多人都有出游计划,饮食安全至关重要,疾控专家提醒,注意食源性疾病。

甲肝全称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能够潜伏在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如生海鲜)或感染者接触过的物品表面,一旦入口便会引发感染。主要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和疲乏,有时会伴有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出现黄疸。

在预防上,一方面要做好手卫生防护措施。饭前便后及处理食材前,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搓洗双手至少20秒;在户外活动时,可随身携带酒精湿巾。另一方面要确保饮食安全。不吃生蔬菜和未洗净的瓜果,毛蚶、生蚝等海鲜需经100℃加热5分钟以上才可食用。

菌类是春天不可错过的美食之一,但误食野生菌可能导致中毒。疾控专家表示,5-9月是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这些有毒蘑菇多生长于山区、林地和潮湿草地,和食用蘑菇外形相似,误食会导致恶心呕吐、剧烈腹痛、视物模糊和幻觉等,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死亡。

专家特别提醒,市民不要轻信民间或网络上流传的野生蘑菇识别技巧,不购买、不试用野生蘑菇。一旦发生中毒,如意识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野生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旦出现不适,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尽快就医。

外出游玩小心蜱虫威胁

手足口病也是多发于5月的常见传染病,它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手部、足部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该病传播途径多样,传播速度快,尤其好发于5岁及以下的儿童,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易出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

专家提示,保持手部卫生,做好清洁消毒能够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与感染。儿童可以在12月龄前完成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接种,进行有效预防。

此外,在户外游玩时,还要注意蜱虫叮咬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重症可致多器官衰竭。

为防蜱虫进入室内,市民可以定期清理居住环境,每月为家养宠物使用驱蜱药物。外出时也需做好个人防护,返家后立即洗澡并仔细检查全身皮肤,尤其是腋下、耳后等部位。

若被蜱虫叮咬,不能强行拔除,建议尽快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处理,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假期出行留意这些健康防护要点

五一、端午假期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活动增多。疾控专家建议,市民应合理规划行程,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提前查询目的地天气及疫情信息,避免前往疾病流行地区。

在外出时要加强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或进入景区、车站等人群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可随身携带便携式消毒液。用餐时要注重饮食和饮水安全,选择正规餐厅,不暴饮暴食,避免生食海鲜或食用未煮熟食物,不饮用生水。

出行时可以备好晕车(船)药、肠胃药、驱虫剂以及创可贴等常用药品,老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携带必要的特殊药品。旅途中如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避免带病出行。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旭凡

编辑 陶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