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0成年人胃酸“反流”,久了可能拖成癌
饱餐后烧心、咽喉反酸有异物……作为一种慢性胃病,“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让人痛苦煎熬。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位受胃酸“失控”困扰。

我国每10人就有1人胃食管反流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一项覆盖2.7万成年人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18~64岁人群中,每10个人就有1人被胃食管反流所困扰,该研究发表于《科学通报》期刊。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内物质(胃酸、蛋白酶、胆汁等)异常反流所致的慢性疾病,30岁后发病率显著上升,50~60岁为发病高峰。
这种病的根本原因是食管下方的“单向阀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只允许食物从食管进入胃。
如果这道“阀门”关不紧,胃酸会携带食物残渣逆流,腐蚀食管内壁,引发灼烧感及炎症。

通俗来说,本来要向下“走”去肠道的胃酸,“逆流而上”去了食道、咽喉,引发反酸、烧心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主要包括烧心、反酸、喉部不适及声音嘶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但易被误认为是心绞痛。
5个坏习惯让胃酸反流
胃酸“失控”反流可能与日常几个坏习惯有关:
饮食不当
长期嗜辣、油炸食品以及过度饮浓茶、咖啡,会刺激胃酸分泌,同时影响胃的排空功能。
暴饮暴食、睡前2小时进食也会加重胃负担。
压力大与肥胖
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不仅影响睡眠和饮食规律,还会使胃肠道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如果属于腹型肥胖,就像穿了紧身衣,也会压迫胃部,增加腹内压力。
吸烟、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削弱“阀门”的力量,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酒精可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屏障,还会刺激胃酸分泌。
作息紊乱
长期熬夜会打乱胃酸分泌节律。
幽门螺杆菌感染延误就医
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分泌失控。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胃食管反流拖延治疗,可能导致食管糜烂,甚至诱发癌前病变——巴雷特食管,癌变风险较普通人高30~125倍。此外,还可能引发哮喘、肺炎等并发症。
一般来说,肥胖、夜宵族、高压人群、孕晚期、食管裂孔疝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反复或持续存在上述症状,如每周出现2次以上烧心、反酸,特别在饭后、弯腰、躺下或夜间加重,并影响日常生活(如睡眠质量下降、进食受阻),建议及时就医。
3个护胃要点,防胃酸逆流
日常科学护胃也十分关键,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按不同严重程度用药
轻症者,调整生活习惯并遵医嘱短期服用抑酸药(例如奥美拉唑);
反复发作者,做胃镜排查食管损伤,联合使用促胃动力药(例如多潘立酮);
严重反流者,建议内镜下行抗反流手术、微创手术来加固“阀门”。
吃饭、睡觉有禁忌
饮食上,推荐苏打饼干(中和胃酸)、香蕉(保护黏膜)和燕麦(易消化)等食物,建议避免巧克力、薄荷和碳酸饮料。
晚餐七分饱,餐后散步20分钟,不穿紧身勒腰衣物。睡觉时,垫高床头15厘米,左侧卧睡。
控制体重,每年体检
最好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药需遵医嘱逐渐减量,突然停药可能“酸反跳”。建议40岁以上或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镜;同时,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千克/平方米以内。
(生命时报)
相关推荐
-
专家对话:“人工智能+”新时代,广东有望抢占先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关注。从10年前的“互联网+”到10年后的“人工智能+”,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怎样的跨越?为何要在此时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短板?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理事、特聘专家,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
实时讯息 08-30
-
新华鲜报|重大部署!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路线图”公布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公布。这份重磅文件明确了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更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时讯息 08-29
-
光明区特殊儿童迎“双暖”:新校名摘“标签”,通勤车快到家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芳 通讯员 连丽鸣8月,光明区特殊教育学校永久校区即将正式启用。在校门口,崭新的“光明区育明学校”标识格外醒目,前来提交报名资料的家长朱女士欣慰地表示:“新校名温馨又有希望,孩子们不必再因‘特殊’的标签被区别对待。”这一变化,源于区人大代表王璐在年初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
实时讯息 08-28
-
北证50指数再创新高:医药股走强,济民健康等涨停 中新经纬8月19日电 19日早盘,A股三大指数下探回升,盘中一度集体翻绿。截至午盘,上证指数涨0.30%,报3739.26点;深证成指涨0.30%,报11871.35点;创业板指涨0.39%,报2616.33点;北证50指数涨3.16%,续创历史新高。Wind截图盘面上看,钨、动物保健、彩电等板块领
实时讯息 08-19
-
权威解读|从上半年成绩单看中国经济增长点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稳”的态势持续,“进”的步伐坚定,“新”的动能累积,“畅”的循环改善。数据显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
实时讯息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