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0成年人胃酸“反流”,久了可能拖成癌
饱餐后烧心、咽喉反酸有异物……作为一种慢性胃病,“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让人痛苦煎熬。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位受胃酸“失控”困扰。

我国每10人就有1人胃食管反流
近期,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一项覆盖2.7万成年人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18~64岁人群中,每10个人就有1人被胃食管反流所困扰,该研究发表于《科学通报》期刊。

胃食管反流病是因胃内物质(胃酸、蛋白酶、胆汁等)异常反流所致的慢性疾病,30岁后发病率显著上升,50~60岁为发病高峰。
这种病的根本原因是食管下方的“单向阀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只允许食物从食管进入胃。
如果这道“阀门”关不紧,胃酸会携带食物残渣逆流,腐蚀食管内壁,引发灼烧感及炎症。

通俗来说,本来要向下“走”去肠道的胃酸,“逆流而上”去了食道、咽喉,引发反酸、烧心等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症状主要包括烧心、反酸、喉部不适及声音嘶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胸痛,但易被误认为是心绞痛。
5个坏习惯让胃酸反流
胃酸“失控”反流可能与日常几个坏习惯有关:
饮食不当
长期嗜辣、油炸食品以及过度饮浓茶、咖啡,会刺激胃酸分泌,同时影响胃的排空功能。
暴饮暴食、睡前2小时进食也会加重胃负担。
压力大与肥胖
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不仅影响睡眠和饮食规律,还会使胃肠道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如果属于腹型肥胖,就像穿了紧身衣,也会压迫胃部,增加腹内压力。
吸烟、饮酒
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削弱“阀门”的力量,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酒精可直接损伤食管黏膜屏障,还会刺激胃酸分泌。
作息紊乱
长期熬夜会打乱胃酸分泌节律。
幽门螺杆菌感染延误就医
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分泌失控。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胃食管反流拖延治疗,可能导致食管糜烂,甚至诱发癌前病变——巴雷特食管,癌变风险较普通人高30~125倍。此外,还可能引发哮喘、肺炎等并发症。
一般来说,肥胖、夜宵族、高压人群、孕晚期、食管裂孔疝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反复或持续存在上述症状,如每周出现2次以上烧心、反酸,特别在饭后、弯腰、躺下或夜间加重,并影响日常生活(如睡眠质量下降、进食受阻),建议及时就医。
3个护胃要点,防胃酸逆流
日常科学护胃也十分关键,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按不同严重程度用药
轻症者,调整生活习惯并遵医嘱短期服用抑酸药(例如奥美拉唑);
反复发作者,做胃镜排查食管损伤,联合使用促胃动力药(例如多潘立酮);
严重反流者,建议内镜下行抗反流手术、微创手术来加固“阀门”。
吃饭、睡觉有禁忌
饮食上,推荐苏打饼干(中和胃酸)、香蕉(保护黏膜)和燕麦(易消化)等食物,建议避免巧克力、薄荷和碳酸饮料。
晚餐七分饱,餐后散步20分钟,不穿紧身勒腰衣物。睡觉时,垫高床头15厘米,左侧卧睡。
控制体重,每年体检
最好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抑酸药需遵医嘱逐渐减量,突然停药可能“酸反跳”。建议40岁以上或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镜;同时,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千克/平方米以内。
(生命时报)
相关推荐
-
我国1/10成年人胃酸“反流”,久了可能拖成癌 饱餐后烧心、咽喉反酸有异物……作为一种慢性胃病,“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让人痛苦煎熬。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位受胃酸“失控”困扰。我国每10人就有1人胃食管反流近期,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一项覆盖2.7万成年人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18~64岁人群中,每10个人就
实时讯息 04-21
-
我国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家预防接种单位 新华社武汉4月19日电(记者顾天成、闫睿)我国目前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家预防接种单位,接种服务来到“家门口”;已有超1000万人申领使用电子预防接种证,覆盖个人全生命周期。这是记者从19日在武汉召开的2025年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了解到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沈洪兵表示,
实时讯息 04-20
-
一季度,我国批复13家外资企业试点经营增值电信业务 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在4月1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已向13家外资企业发放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鼓励外资企业投资中国、深耕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谢存介绍,我国持续推进信息通信业对外开放,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已有超过2400家外
实时讯息 04-18
-
体重管理该如何避开伪科技减肥陷阱 随着“体重管理年”行动开启,减肥再度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线上线下多家减肥机构发现,五花八门的“瘦身神器”层出不穷,从口服的减肥产品到外用的减肥仪器,一些机构通过制造身材焦虑、夸大宣传、伪造科技概念等手段,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减肥陷阱。官方宣传的“体重管理”和市场宣传的“减肥瘦身”
实时讯息 04-16
-
国际首个!我国成功构建地月空间三星星座 还有一批新突破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部署研制的三颗卫星目前已经在地月空间稳定建立百万公里级星间测量通信链路,标志着我国已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并取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我国开发利用地月空间、引领空间科学前沿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地月空间是从
实时讯息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