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代表团密集“串门”,浙江各地有何考量

2025-08-26 11:12:00

潮新闻

8月以来,浙江多地党政代表团频繁“串门”。

14日下午,杭州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市考察学习。其间,举行唱好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紧随杭甬之后,19日至20日,台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温州考察。20日至21日,衢州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西省上饶市学习考察。

近年来,各地党政代表团跨区域交流考察已成为常规动作,既你追我赶,又抱团发展。大家通过“观项目、找差距、学经验、接资源”,实现促发展。

7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此次多代表团的考察路线,就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学习先进地区的产业突围和跃迁路径。

图源温州市数据局

温州紧抓数据要素发展机遇,前瞻性布局数据产业新赛道。去年,温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

在温州期间,台州市党政代表团考察了中国(温州)数安港、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瑞浦兰钧能源有限公司、温州生态园、瓯江新城、南塘街区等地,深入了解数字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台州党政代表团表示,要加强创新合作,以两地科创走廊互接为依托,提速培育发展新质动能。

梳理分析这一轮“串门”,还呈现一个特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浙江省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如何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浙江的做法是,着力完善省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

图源杭州发布

杭甬“双城记”第四次市级联席会议上,不仅有杭州、宁波两地主要领导深度交流,绍兴市也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了三地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数据显示,杭甬“CP”于2024年成为全国第三对同省内GDP总量突破40000亿元的“双子星”组合。更重要的是,两地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互补性:2024年,杭州服务业增加值达15962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1%;而宁波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882.7亿元,同比增长5.9%。这种“服务+制造”的黄金组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地处杭州与宁波之间,绍兴如同连通两地的“金扁担”,正全面融入“双城记”格局。以杭绍甬为核心的杭州湾区域,是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支撑。三地产业链协同空间广阔,正积极寻求全面对接与高水平融合。

温州和台州亦是如此。两地地相连、人相亲、文相同、产相通,合作有着深厚的渊源。

过去,浙南地区受制于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存在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但随着浙南区域协同发展,温台合作也迈上了“快车道”,为两地发展注入新动力。去年11月,温州市党政代表团曾赴台州考察深化合作,强化产业协同,加强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

这次交流中,双方又对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沟通,比如聚焦产业协同,加快补链强链,携手打造温台沿海产业带;强化交通互联,以共建骨干通道、商贸枢纽为重点,共同提升开放能级水平;加强创新合作,以两地科创走廊互接为依托,提速培育发展新质动能……

值得关注的是,考察交流并非局限于省内。衢州赴上饶的跨省交流,则通过跨省资源互补,激活边际区域的发展潜力。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衢州和上饶两地产业协同性高、互补性强的特点十分显著。比如,衢州生产的光伏背板、电力配套设备逆变器等产品,能为上饶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供应及相关电力系统提供支持;上饶发达的锂电产业,又能为衢州的电池储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交流与合作空间。

此次衢州代表团走访了晶科能源智慧大工厂、江西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吉利新能源商用车有限公司,并表示可以在产业补链强链上拓展合作空间、共谋发展机遇。立足实际的差异化协同下,双方可实现技术共享与互补,共同提升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从杭甬“双城记”到温台沿海产业带,再到衢州上饶的跨省合作,多地党政代表团的交流考察,也是浙江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之年。今年浙江新春第一会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始终把牢缩小“三大差距”这个主攻方向。其中,着力完善省域协调发展战略布局被列为重点任务。

这些考察活动背后蕴含着清晰的战略逻辑:通过强化都市圈、产业带、山海协作的带动作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杭甬的高端要素集聚、温台的产业基础优势、衢州的边际区位特点,在这一战略布局中找到了各自的定位和发展路径。

密集“串门”背后,各地正通过一系列区域协同举措,一步步将共同富裕的蓝图变为现实。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逸群、政已阅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袁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