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1眼 | 从“揭榜挂帅”榜单到“千万订单” 我市种业创新开辟未来赛道
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就在近日,西南大学专家团队选育的家蚕新品种"限白一号"斩获千万级签约。这一家蚕新品种有何重大突破,我市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专项又为这些成果“破茧成蝶”提供了哪些关键养分?今日一起聚焦。

在近日举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交流路演中,西南大学专家团队选育的家蚕新品种"限白一号"引发业界高度关注,团队与家蚕种业头部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签约金额1000万元。这项基因标记技术将率先在山东等主产区推广,推动"工厂化养蚕"模式落地。

专家团队介绍,这一新品种的核心突破,在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家蚕卵色的性别可视化标记。该技术使雌卵呈黑色、雄卵呈白色,一举颠覆依赖人工肉眼辨识蛹期性别的传统模式。种卵利用率由以往的50%提升至99%以上,综合效益比传统模式提升20%以上。

能让蚕卵“自报性别”的"限白一号",为何一亮相便引发轰动?正是因为它精准破解了蚕业生产的三大难题:一、效率提升,传统蚕种生产依赖人工鉴别雌雄,效率低,还易损伤蛹体;二、品质提升,传统雌雄混养导致蚕茧物理特性差异大,而“分选-分养-分缫”技术整体提升了生丝品质;三、种卵利用率翻倍,大大降低了制种成本。

这一成果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跃升,更推动蚕桑业从经验农业向精准设计育种的跨越,而在实验室到田间的协同跨越中,重庆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制度更是提供了关键支撑。

“限白一号”的惊艳亮相并非偶然。重庆市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专项、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为团队攻关提供了资金支持;与四川三台蚕种场的联合研发,也加快“限白一号”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生产。

市农业农村委介绍,去年4月,我市首次启动实施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首批涉及家蚕、黑山羊、黄连、茶树、榨菜5大攻关项目,今年,我市又新增丰都麻辣鸡原料鸡、艾草种质、鹿茸菇品种改良项目,通过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卡点难点,解决技术、市场衔接配套问题,有力推动我市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专。

市农业农村委种业管理处处长白洁表示,“揭榜挂帅”这种“我点菜、他炒菜”的方式,明确了每个项目的攻关方向和考核指标,并且量化了具体攻关目标,此外我市还对10个科企联合体和8个“揭榜挂帅”项目分别给予了100到1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

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科技性产业,要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实现种业自主创新和种源自主可控是关键。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种业成果——在8月5日,市农业科学院举行的院企种业科技成果对接会上,就有98个“渝”字号良种集中亮相。

其中,“渝香优8133”成为首届中国—东盟优质籼稻食味金奖品种,“庆油11”油菜品种含油量达52.37%,刷新全国纪录,“豆美1号”蚕豆列入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推广案例……从实验室到田间,重庆种业之所以取得持续突破,也得益于种质创制平台的搭建。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已经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支撑育种创新的五大专业化平台之一。已经有9个种质创制科学团队,专注青蒿、油菜、马铃薯、淡水鱼类等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研究。不少成果已经进入关键转化阶段,甚至远渡重洋,推广到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将科研资源精准引向产业最迫切的“卡点”,为实验室成果到市场的快速转化铺设了高速通道。目前,我市已组建了水稻、油菜、生猪等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成功创建垫江、潼南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以及北碚、江津、巫溪、涪陵4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荣昌区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西南大学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市农科院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正加紧建设。

如何将科研资源精准引向产业最迫切的“卡点”,更好地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转化通道?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丹教授认为,一是需要建立动态需求发现机制。通过构建"产业界提出-专家论证-政府背书"的三级需求筛选体系,预测产业未来发展关键技术缺口,确保榜单既解决当下痛点又布局长远发展。同时建立需求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优化攻关方向。

二是需要构建全链条考核评估体系。采用"技术指标+市场指标+经济指标"的多维评价模型,设置阶段性里程碑考核。重点考察技术的市场适配性、产业化可行性和经济回报率,并将成果转化率作为核心评价指标,确保科研产出真正符合产业需求。

三是需要完善市场化运作保障机制。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利关系。配套设立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提供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的全过程资金支持。

从种业成果,到“揭榜挂帅”榜单,再到企业的千万订单,重庆正在探索一条以现代种业驱动农业价值链攀升的发展新路。相信随着“揭榜挂帅”机制的深化,我市将涌现出更多的“限白一号”、更多的“渝香优”系列、“庆油”系列,这是丰收的希望,也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力量。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傅了 袁媛 丁琳 尹力 李艺 陈力 报道)
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TV
相关推荐
-
转扩!强降雨持续,川渝鄂豫苏皖甘防灾要点 据中国气象局,8月9日至12日,四川、云南、重庆、安徽等地山洪风险高;甘肃、湖南多地地质灾害风险较高;四川等地部分中小河流可能超警戒水位;重庆、江苏等地城市内涝风险较高。7省市灾害防范指南,对照查↓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实时讯息 08-10
-
重庆第1眼 | 从“揭榜挂帅”榜单到“千万订单” 我市种业创新开辟未来赛道 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就在近日,西南大学专家团队选育的家蚕新品种"限白一号"斩获千万级签约。这一家蚕新品种有何重大突破,我市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专项又为这些成果“破茧成蝶”提供了哪些关键养分?今日一起聚焦。在近日举行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交流路演中,西南大学专家团队选育的
实时讯息 08-10
-
情绪消费破圈,悦己经济成新风口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消费综合报道】从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到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消费热点随时代变迁不断演进。如今,情绪价值正成为消费决策的内在驱动力,消费行为从满足物质需求转向获取精神愉悦,悦己经济迅速崛起,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与商业潜力。随着情绪消费热度持续攀升,年轻消费群体在玩具与潮玩
实时讯息 08-10
-
创新联农模式 助力村民增收 新疆网讯(记者史传芝)8月7日,看着首批3万棒平菇菌棒在大棚内整齐排列,达坂城区达坂城镇红山嘴子村村民罗世保难掩期待,“预计1个月左右就能出菇。有公司技术顾问全程指导,肯定能有好收成,实现增收。”这是罗世保首次尝试种植平菇。迈出这一步,得益于“企业+农户”合作这一创新联农模式的生动实践。在此模式下,
实时讯息 08-08
-
当老厂房成为“新网红” 工业遗产焕新成为文旅“破圈”密码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随着一批老厂区改造项目的陆续落成,曾经废弃的矿山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打卡地,曾经轰鸣的车间变身沉浸式博物馆,废弃的仓库蜕变为“精神粮仓”,这跨越了时空工业遗产的“重生计划”,让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厂房重新脉动了起来。江西上饶望仙乡的望仙谷曾经是个废弃矿山,当地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文旅”
实时讯息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