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开盒挂人”,网络安全博士眼里哪有“安全”| 新京报快评

“开盒挂人”是一道综合考题,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社区管理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图/IC photo
网络安全在读博士,竟然带头“开盒挂人”。
日前,央视新闻曝光了一起“开盒挂人”的案例。一名网络信息工程专业、主攻网络安全的在读博士和另一名大三学生,仅因虚拟偶像之间的粉丝冲突,就对其他虚拟主播及其周边的人进行开盒、曝光、造谣,导致两名虚拟主播患上抑郁症。
在这起案例中,或许是由于被告人之一、网络安全博士的“专业能力”较强,其开盒显示出了极高的效率,短短几个月,受害者就多达三千余人,波及主播本人及公司同事、家人朋友等。
当然,最终二人没有逃脱法律的严惩,被法院认定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均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对“开盒挂人”人们并不陌生。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开盒挂人”会导致公民个人信息大量泄露,还会引发造谣、网暴等一系列问题,近些年已受到高度关注,并进入治理视野。
比如2023年11月,中央网信办集中整治“开盒挂人”等7类突出问题;在“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中,专门集中整治针对未成年人的“开盒挂人”等典型乱象。可见,“开盒挂人”已经被相关部门重点圈出,且不断强化打击力度。
但令人深思的是,如此严重的违法犯罪问题,在一些群体中却如同家常便饭,完全不以为意。偶像被攻击、喜欢的游戏被“黑”、评论区一言不合的吵架等,这些不起眼、近乎玩闹一般的小冲突,往往就会成为“开盒挂人”的引爆点。
就像此次曝光案例,其中一名被告人甚至是网络安全在读博士——按道理,他更应对网络安全风险、隐私信息伦理有基本认识,却偏偏对“开盒挂人”的危害性及法律后果缺乏严肃的认识。
而要端正这种认识,就需要凝聚起法治的力量。比如,在高等教育中也需强化法治教育;也比如,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的法律处置,就是一种明确表态——“开盒挂人”不是粉丝圈互撕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违法犯罪,违者必将付出法律的代价。
同时,相关的法治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填充。比如,在“开盒挂人”中很多加害者是未成年人;很多人虽非主动曝光,但同样是网暴参与者,这些人同样不能逸出法律规制的框架之外。
对被发现的未成年人违法问题,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的联动机制,对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情况,同样要进行有力的矫治教育。
而对网暴参与者,也需要提高技术甄别能力,确保责任追究到人,形成足够的震慑。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工作报告就提到,2024年,有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有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这就是一个清晰的导向:在网络上,恶言恶语也不是没有代价,法律依然高悬,注视一切阴暗的角落。
此外,网络平台更需肩负起审核之责。可以清楚看到,“开盒挂人”的很多案例都发生在粉丝团体、亚文化社区,平台理当对可能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进行巡查处置。日常信息监管、违规账号处理、敏感信息识别等,平台都需要强化应对,不给“开盒挂人”提供任何滋生的土壤。
总之,治理“开盒挂人”也是一道综合考题,法律法规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网络社区管理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如今,社会对此已有清晰共识,接下来就更要协同并进、持续发力,彻底铲除乱象,还所有人一个安心可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相关推荐
-
炒作明星动态,小红书被责令整改 近日,针对小红书平台未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在热搜榜单重点环节频繁呈现多条炒作明星个人动态和琐事类词条等不良信息内容,破坏网络生态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上海市网信办,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有关规定,对小红书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网信部门将持续聚
实时讯息 09-11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部署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本次专
实时讯息 09-10
-
金融App强监管再加码!互金协会:重点检查舆情高发、投诉高企App 【大河财立方消息】9月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通知,进一步加强金融领域App自律检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称,金融领域仍有部分App,特别是为金融业务提供引流、营销、助贷等相关服务的App,存在超范围开展业务、故意误导消费者、不当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个别App甚至违法违规办理业务或为非法活动提
实时讯息 09-05
-
网络中国节·七夕|情书万里 皆在壁画间 来源:中国甘肃网#网络中国节·七夕#
实时讯息 08-29
-
东湖评论:对无薪试岗说不,还职场清朗 据报道,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会设置3-10天的试岗期。临近试岗期结束,便以“经验不足”“人岗不匹配”等理由辞退劳动者,并拒绝支付试岗期工资。劳动者被“白用”后,想要通过投诉、劳动仲裁等途径讨薪,由于未签订劳动合同,证明劳动关系又会成为难题。在当下这个火热的求职季,是放弃机会,还是极有可能被“白用”?这
实时讯息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