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传承要做好三个坚持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鲜活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其一,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了各族儿女的聪明智慧和集体记忆,直观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其二,非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做好系统性保护与利用,能够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其三,非遗的各种技艺及其体现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对于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综合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不仅是传统的,还是活态的、流变的;不仅是守正的,也是创新的、发展的。探索非遗保护传承路径,推动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关键要做好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非遗是广大人民群众世代创造和传承的智慧结晶,其萌生、发展、保护和传承始终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情感认同、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只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和实践作用,才能更好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在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中,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广泛听取群众心声。搭建多元共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通过明确职责、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形成发展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健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强各级各类非遗传承队伍建设,开展非遗技艺培训。注重非遗与人民生活的融合,通过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非遗融入日常、服务社会,提升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反馈机制,及时了解人民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方法,确保非遗保护传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实现人民创造、人民传承、人民共享。
第二,坚持非遗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人类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不断累积和自我迭代的规律,非遗在其代际传承中亦呈现出活态性、流变性和创新性等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指明了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非遗活跃在民间,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如果脱离了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守正创新的原则,就偏离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正确方向。
非遗保护传承强调在动态发展中延续文化生命力,其关键在于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生活与生产体系。鼓励跨界创新、古今融合,培育非遗品牌IP,开发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如与时尚品牌合作推出非遗联名产品等,让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促进文旅融合与生态整体性保护,将非遗嵌入地域文化生态链,使非遗传习基地与旅游动线相结合,通过“非遗+”科普、研学、旅游等多种方式,充分释放其内生活力。注重非遗教育传承与人才梯队建设,将非遗传习工作与公共文化、职业教育、乡村全面振兴密切结合,持续开展“非遗入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乡村”等活动,构建多方协同的可持续传承体系,使非遗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人文精神深度融合,以独特的魅力开启新的文化空间,涵养出更加深沉的文化自信。
第三,坚持以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与时俱进地将传统技艺等和现代科技、多样文化形式创造性结合,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用好科技的力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既有现实需求,也有技术支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加速落地,各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开始大量涌现,其应用场景日益广泛,为非遗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过3D扫描、AI修复等数字化技术可以建立非遗永久档案,保存濒危技艺;VR、AR和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非遗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区块链技术提供安全可靠的存储和传输环境,确保非遗数字化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3D打印技术精准复制非遗作品、简化制作流程,且已实现个性化定制;数字藏品、智慧旅游等模式,拓宽了非遗传播和商业化的路径。此外,苏州刺绣与AI设计结合、京剧全息投影展演等,也是科技与非遗融合的成功案例。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数智化保护方式,运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研究,吸引更多力量关注非遗创新应用与活态传承的发展空间,在尊重和保持非遗特色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科技赋能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之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陆晓芳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相关推荐
-
草原休闲游 天天那达慕丨科右前旗首届北疆少年文学那达慕启幕 8月9日,以“文书北疆 笔会草原”为主题的2025年科右前旗首届北疆少年文学那达慕在乌兰毛都苏木火热开场。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校园文学领域专家与中小学文学社师生共200余人齐聚草原,通过诵读、采风、讲座等形式,共赴一场文化盛宴。 清晨,草原的风裹挟着墨香,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为征文大赛获奖
实时讯息 08-12
-
火爆!山西非遗消费市集燃爆大同古城 黄河新闻网大同讯(记者陈智宇)连日来,2025山西非遗消费季(夏季)活动现场游客摩肩接踵,成为大同古城最具人气的文化打卡地。这场以“晋享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文化盛宴,自7月30日晚在大同古城柴市角正式启动后,便迎来“爆火”场景。(资料图)作为山西非遗的集中展示窗口,本次市集汇聚山西省11市百余家
实时讯息 08-12
-
辽宁以“残健融合”为主线 推动残疾人文体旅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沈阳8月9日电 (记者 韩宏)记者9日从辽宁省残联获悉,辽宁将残疾人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残健融合”为主线,通过搭建多元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深化产业融合,全面推动残疾人文创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服务“零距离”惠及残疾群体辽宁持续深化“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文化活动品牌,会同辽宁省
实时讯息 08-09
-
凝聚共识谋发展 砥砺奋进创新篇——郑州市医疗保障局中牟分局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魏红庆7月25日,郑州市医疗保障局中牟分局召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会议围绕“扩面提质、监管增效、服务优化、队伍赋能、创新驱动”五大核心目标,精心擘画全年工作蓝图。郑州市医疗保障局中牟分局党组书记方志田主持会议,局长何磊
实时讯息 07-28
-
当老厂房成为“新网红” 工业遗产焕新成为文旅“破圈”密码 央视网消息:近年来,随着一批老厂区改造项目的陆续落成,曾经废弃的矿山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打卡地,曾经轰鸣的车间变身沉浸式博物馆,废弃的仓库蜕变为“精神粮仓”,这跨越了时空工业遗产的“重生计划”,让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厂房重新脉动了起来。江西上饶望仙乡的望仙谷曾经是个废弃矿山,当地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文旅”
实时讯息 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