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面壁:“要想完全不出事,干脆完全不做事”?安全生产如何管才合适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十年面壁】
近期,安全生产事故又高发频发。某化工厂爆炸事故还未尘埃落定,又接连发生街道商铺火灾和废旧品清洗池人员跌落事故,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向来受政府高度重视,之前一次又一次的惨痛教训,又足够让人警醒,可为什么总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事情。

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技术层面:哪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能够引起飓风?
乌尔里希·贝克在其成名作《风险社会》中提到,伴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风险呈系统性、全面性、随机性的存在,且高发频发。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或者流程上的瑕疵,都有可能引发一场损失惨痛的事故灾难,宛如蝴蝶效应。
在安全教育警示片中,也不乏这样的桥段:一次不经意的疏忽,一个很微小的流程瑕疵,往往会造成代价惨痛、教训深刻的事故灾难,令人扼腕。然而当我们剥离事后复盘的“上帝视角”,进行自我代入乃至真正置身事内,我们也很有可能会麻痹大意,疏忽规程。
首先是人的生理天性。
据与安全生产监管打交道的朋友介绍,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行业、各个生产环节都可能产生麻痹大意、违规操作的情况。这一方面与人的侥幸心理、盲目自信以及工作惯习有关,另一方面违规操作产生风险的概率较低。朋友以交通违章举例,人们有时候贪图方便便捷,可能会横穿马路,直闯红灯,然而“可能闯一万次红灯也不会出一次交通事故”。
其次是某些规程的设计偏保守。
还是以交通法规为例,按照有关规定,小区内机动车辆的行驶速度不得超过5公里/小时,这个速度也就比人的散步速度略快。实际上,绝大多数机动车在小区内的行驶速度会超过这个速度。而这条法规的意义在于,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在进行责任划分时便有了依据。
做过工程的朋友都清楚,设计方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往往会把标准定高一点,以尽可能地避免承担工程事故风险。而施工方在进行具体施工时,往往出于经济成本、便捷施工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性地去执行施工方案,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偷工减料”。所以经常可以看到执行规程有变形、执行标准打折扣等诸多乱象。设计与施工的博弈,其实和规章制定者与规章执行者的博弈有相似之处。
目前这几起生产事故的调查报告还未出炉,具体事故原因不得而知。笔者就以近年来某地暴雨灾害为例,事故调查报告指出,在该起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中,相关部门存在落实主体责任不力、部分排涝设施不达标、有关负责人不重视、措施不得力等诸多问题,和前文所述颇有雷同。

实际上,在生产集中、资源集约的现实语境中,各个行业、各个生产环节都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隐患。化工、能源、交通、道路、矿山、机械设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应急储备建设……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一旦发生事故,都可能导致大面积的人员伤亡。
一位应急系统的朋友提到,几乎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都会存在各种违规操作、麻痹大意的情况,甚至由于负外部性的存在,即使是循规蹈矩正常操作,也有可能遭受各种不期而遇的池鱼之灾。所以在安全生产领域,有一个说法,当成百上千万只蝴蝶同时扇动翅膀的时候,我们很有可能永远无法预测,究竟是哪只蝴蝶扇动的翅膀会引发飓风。
这就是安全生产风险系统性、全面性、随机性的社会现实,防不胜防。他更为悲观地指出,要想完全不出事,干脆完全不做事。当然他这个说法有些极端,但也侧面反映出,个别同志在面对安全生产的各种风险隐患时,存在“听天由命”的消极状态。
制度层面:安全生产监督与“本效比”的权衡
正因为无法准确预知哪只蝴蝶扇动翅膀会带来飓风,地方政府的防控思路,一方面是尽可能地降低事故风险的概率及事故烈度,另一方面,也注重工作程序和工作留痕,争取做到“尽职免责”。
实际上,地方政府在统筹安全生产的时候,还有诸多很现实的考虑。正如前文所述,闯一万次红灯可能都不会发生一次交通事故,但监管这一万次闯红灯的行为,所投入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十分巨大,甚至很多时候都“监管了个寂寞”。不仅如此,还被监管对象不解,甚至引发舆情。
一个在企业工作过的朋友诉苦道,他们最怕的就是各种安全检查。每次检查的时候,都会查出一些问题出来。这些问题,在他看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如消防器材随意摆放、应急预案建设不完善等等。检查出来问题,轻则批评教育,重则罚款乃至停业整顿。每次出了问题,都要有人专门“灭火”,在他看来,这种“骚扰式”的检查,无疑增加了企业的非正常开支,他甚至将其上升到“地方营商环境”的高度。
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地方,确实有个别“害群之马”利用职务之便故意刁难企业,进行权力寻租。但仅从一些部门的职能划分上,他们也有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的压力。但过多的考核与督导,不仅会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还容易打乱企业生产经营的节奏。
实际上,地方政府的决策者对这些情况也是心知肚明的。一方面,过多的监管费力不讨好;另一方面,一些规章制度设计偏保守,真要对照执行起来无疑会抬高社会运行成本。既然无法精准预测哪只蝴蝶是引发飓风的罪魁祸首,在一些人眼里,监管是紧一紧还是松一松,无非是产生事故风险的概率低一点还是高一点的问题。
最近两年,部分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因此地方政府是有保财政、保税源的动机的。笔者注意到,相关涉事企业在事故发生地,恰是纳税大户。另外再赘述一点,从个人角度出发,笔者并不倾向为了保安全保稳定,搞“一刀切”,把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定得很高,执行起来也非常严格,那样会因噎废食,也不是科学决策。

更进一步:政府责任的界限在哪里?
对安全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是较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但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却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监管应止于企业的厂房围墙,避免负外部性外溢,或者对风险外溢设立惩戒机制。
另一种观点则反驳,这种将生产企业视为黑箱的观点,在后现代风险社会的现实语境下,既不能有效抑制风险外溢,更弱化了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同时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也容易碎片化,反而增加了社会成本。
这个话题有点宏大,非本文的任务,但作为一个有益的研讨,可以略作延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笔者认为,风险的“所有权”也应该遵循相同的原则。
道理很简单,企业在安排生产计划的时候,理应对自身的生产状况最为熟知,而外部过多的干预,很有可能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不经济,也未必能提高安全系数。这就好比文明过马路,政府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摁住每一个想横穿马路、乱闯红灯的行人。而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安全生产的直接受益人,既有动力也有能力管好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问题。
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安全生产的监管时,似乎更应该在加强宣教、统一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制定参考预案制度建设等工作上下功夫,从而对企业的安全生产保持一个合理的介入度。这样既给企业减负,增添经济活力,也能给基层工作人员减包袱,避免产生诸多推诿扯皮的现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相关推荐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部署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本次专
实时讯息 09-10
-
科普|“心跳乱了?别以为只是累” 警惕房颤这个“隐形杀手” 不知道您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觉:突然间的心跳加快、心脏砰砰乱跳,甚至伴随着胸闷、乏力等情况,但过一会儿又自行缓解?很多人会归因于“太累”或“紧张”,殊不知,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警示信号,一种常见却危险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也就是经常听到的“房颤”。 它是一种在我们临床上极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
实时讯息 09-10
-
北京银行霍学文:坚持数据驱动 向VC、PE学习看企业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9月5日,北京银行召开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行长戴炜等高管出席并答记者问。霍学文介绍,北京银行把科技金融作为“第一战略”,把专精特新作为“一号工程”,坚定不移打造“专精特新第一行”。截至6月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4346亿元,较年初增7
实时讯息 09-06
-
为什么越用软件“管理”员工,效率反而越低? 文 | 疯了快跑,作者|侯丹前段时间,在国内某办公软件大厂的年度发布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办公软件代理商。他常年在供应商与大客户间周旋,聊起行业现状时,一句话戳中了痛点:“国内企业用办公软件降本增效,往往连‘人效’和‘事效’都没分清。”这个话题不算新鲜,甚至有些老套,却始终值得深究。如今不少企业斥资采购
实时讯息 08-31
-
新台风即将生成!雨雨雨 将抵无锡 昨天下午2时南海热带低压生成可能在29日下午发展为今年第14号台风“蓝湖”未来它将呈西北行路径或掠过我国海南岛登陆越南沿海无论该热带低压强度如何是否登陆我国它都将给华南沿海带来持续性台风雨不过目前来看南海热带低压对无锡无直接影响不过无锡雨雨雨要来了!30—31日全省自北向南有一次较明显降水过程坏消息
实时讯息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