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投资故事汇:“我的朋友胡适之”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2025-04-25 22:31:00

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

四月初一 乙巳年 庚辰月 丁卯日

“我的朋友胡适之”永远有利息在人间

胡适,中国哲学家、思想家、诗人、文史学家、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位在多个领域开风气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成就卓著。如此一位在时代浪潮中闪耀光芒的人物,在经济生活层面同样有着独特的经历。

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年少成名的胡适在抗战前收入颇丰。1917年,刚留学归来的胡适,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一职,月薪280银元,这笔钱足够支撑当时北京一个五口贫困家庭三年的生活开销。1931年,胡适月薪为600银元,再加上其著作的版税、稿酬等额外收入,经估算,他每月总收入可达1500银元,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是45000元,如此算来,他的年收入超过50万元。虽然经济富裕,但胡适的生活却并不奢华。平日里,日常用餐大多由夫人江冬秀亲自下厨操持。胡适既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也不常食用水果,日常穿着也多以长衫为主。

那么,胡适的钱究竟都花到哪儿去了呢?实际上,很大一部分都用于交际应酬与帮助他人了。胡适之所以租下宽敞的房子,正是因为朋友们将其家视为文化、学术交流中心。林语堂曾提到:“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像徐悲鸿、徐志摩、丁文江等一众友人,以及石原皋、胡成之等亲戚经常在胡适家中居住。

对于有经济困难的人,胡适基本上都是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如汪静之曾多次写信向胡适求助,仅在1922年这一年,胡适就借给汪静之140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六千元。林语堂到哈佛读书获得的“北大奖学金”2000元,其实是胡适自掏腰包提供的。哪怕是一些并不相熟的年轻人,胡适一般也都有求必应。有人不解,问胡适为何要这么做,他回答说:“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你想,以有限的一点点的钱,帮个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国外进修,一旦所学有成,其贡献无法计算,岂不是最划得来的投资?”

原来,胡适将资助他人视作一种投资。诚如胡适自己所言:“我知道我借出的钱总是‘一本万利’,永远有利息在人间。”他资助过的汪静之、林语堂、顾颉刚等人,日后皆成为大才,“我的朋友胡适之”更是成为备受推崇的流行语。但是,这种大手大脚的理财方式会让自己发生“经济危机”,胡适后来就常常窘得很。

随着抗战的爆发,往昔教授们优渥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胡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经济拮据的境地。胡适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期间,月薪540美元,在美国这样消费水平颇高的国家,这笔收入实在难以算得上丰厚。刚抵达美国时,胡适便遭遇重病,一场大病花费近4000美元,让他本就不宽裕的手头愈发紧张。

抗战胜利后,胡适任北大校长,他感慨道:“但是我所拿的薪津,和一个银行练习生差不多。”胡适有次请前来拜访的学生吃便饭,“圆桌上一小砂锅汤菜,一小碗白饭,二个馒头”而已。1949年,胡适前往美国,在那段日子里,讲演成了他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收入并不理想。后来,胡适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两年任期内,年薪仅五千多美元,当时常“以芽菜豆腐款客”。1958年开始,胡适任台湾“中研院”院长,每月收入也就两千多一点,胡适想替夫人在台北市租一所小房子,却连押金都付不起,每次生病住院医药费都告急,乃至总是坚持提前出院。

步入晚年的胡适,时常语重心长地劝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这番谆谆告诫,实则是胡适从自身理财经历中汲取的教训,有钱就花,没有远虑,不重积蓄,必有“近忧”。

来源: 《大众日报》、“央视财经”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