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看中国|“老把式”对话“数智赋能”——北大荒的春耕之变

2025-04-07 15:54:00

央广网哈尔滨4月7日消息(记者李雪 通讯员宋倬)四月的龙江大地,冰雪消融,黑土地上,春潮涌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北大荒集团的备春耕现场,变化正悄然发生——少了人声鼎沸的喧嚣,多了科技赋能的“静水深流”。

今春,北大荒集团以“科技强农、绿色转型、全链融合”为主线,打破传统备耕模式,一幅“藏粮于技、数智赋能、产业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智慧农业解锁春耕“新姿势”

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智能农机机库里,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调试着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驾驶插秧机,通过车载终端,将作业参数与物联网平台实时对接。

七星分公司智能巡检机器人作业(北大荒集团供图)

不远处,七星分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研究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伸展机械臂进行“体检”,确保春耕时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在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上,气象数据、土壤肥力正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汇聚至“种植管理驾驶舱”,为万亩良田绘制出精准施肥的健康处方。

2025年,北大荒集团已完成30个数字农场试点和14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陆续推进智慧育秧、智慧水利、智慧施肥等领域农业场景应用,科学部署的3万余台(套)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将通过传感器采集各类田间数据,为农场精准作业提供数据支撑。春耕生产正在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去年发布的智慧农业生态系统“北大荒智壤COOMAP”,以创新数字技术重塑了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构建起“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智慧农业新基建,接入超3.3万个物联网终端,集成多种智能设备,实时监测超200项关键参数。通过遥感测绘与大数据建模,为4800余万亩耕地、超25万个地块和59万种植户“精准画像”,日均处理数据量超5太字节,日均提供智能服务超10万人次。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了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的智能决策中枢。

目前,该系统已在北大荒集团推广,各分公司已完成培训,将在今年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服务超过3000个授权用户。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种田”,北大荒集团以北斗导航、智能农机、数字平台构建起全链条智慧春耕图景,让黑土地在科技赋能中孕育新希望。

探索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近日,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第七管理区等高种植地块上空,一架无人机在盘旋作业。科技人员朱喜洋介绍,这台专业行测无人机在进行耕地高差测绘作业,后续,技术人员将根据采集的耕地坡降数据,对耕地进行画像,并按照耕地坡度、等高线等数值以及随坡降方向设计垄向,以实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坡耕地、提升粮食产能的目标。

友谊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数据分析(北大荒集团供图)

今年,友谊分公司将以“地块画像”技术为依托,利用天空地立体黑土地监测与感知数据交互系统,开展航空飞行和星地同步综合观测,对全场190万亩耕地进行扫描和五级分区,构建起“工程+农艺+生物+制度”“四位一体”的黑土耕地保护体系,打造黑土地保护样板。

“十四五”以来,北大荒集团年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区1100余万亩,示范区落实了一系列以秸秆碎混和翻埋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切实保护了珍贵的黑土耕地。

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三分公司的智能配肥站,种植户李军通过测土数据下单,智能掺混站接到订单后,生产线配肥机便根据土壤数据“吐出”定制掺混肥,“氮磷钾比例从26∶10∶15调整为21∶15∶16,亩均减肥5公斤,成本节约18元。

八五三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张士宇介绍,分公司已经构建了“测土—下单—生产”体系,2025年定制肥料1.1万吨,占比底肥70%,带动化肥减量10%。

测土配方肥智能掺混站采用智能化设备、高精度称重传感器和伺服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完成肥料的配比、称重、掺混工作,有效避免人工混拌不均难题,60吨/小时智能掺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变频调速、三维混合等技术,还能避免分层或结块,保障肥料均匀性,提高施肥效果。

今年,北大荒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备春耕开始,以黑土地保护为核心,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农业绿色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全产业链上实现“春耕经济学”

在九三食品公司包装车间,一个个豆油包装塑料桶被吹塑成型后,随着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转,灌装、压盖、贴标等一系列工序自动完成,再由一个机械手整齐装箱,一箱箱新鲜出炉的大豆油便被送往成品立体仓库里。作为国产大豆加工产业的领军企业,得天独厚的基地优势是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闯市场的底气。

九三食品公司质检员做产品外观检查(北大荒集团供图)

日前,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北大荒集团九三分公司、北安分公司举行共建百万亩有机大豆产业暨定制种植收购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预计年产有机大豆将达到15万吨。项目采用“企业订单+农户专种+全程溯源”机制,通过定制农业的方式,确保种植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收益,同时严格按照欧盟标准进行有机种植,全程可追溯,确保大豆的品质和安全。

北大荒集团打通“备耕—种植—加工”全链条,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大豆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还将带动种植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共青农场党群服务中心,水稻种植户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向工作人员打听今年定制农业情况。

“去年,我就签了120亩订单,每公斤比市场价高出了100元。今年,我又签了一块定制田。”说起定制农业,山东庄管理区种植户谷蒙很有发言权。

“定制农业的核心在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我们根据每一位认领人的要求,提供专属的种植方案,从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到包装配送,均可量身定制。去年,我们在北京、哈尔滨、重庆等地均有认养田客户,今年,我们已经签订了373亩的定制农业订单,预计全年签订750亩左右。”农场产业营销部负责人曹超说。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开启了以“需求侧”倒逼“供给侧”的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一亩田”“一块地”“一棵树”“一头猪”的私人订制,让城市消费者在千里之外拥有专属农场,也让黑土地上的种植户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增收喜悦。

从“镐锄镰犁”到“数字云耕”,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共生”,北大荒的备耕之变,正是中国农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缩影。当“黑土地”遇上“区块链”,当“老把式”对话“人工智能”,这场发生在龙江大地上的春耕变革,不仅关乎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更昭示着“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