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枣园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谭亚廷 李晓宁
在南阳市镇平县枣园镇,一场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正在田间地头生动上演。近年来,枣园镇立足自身实际,聚焦烟叶、艾草、小麦、蔬菜四大产业,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服务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径。
枣园镇是镇平县烟叶产业的“排头兵”。该镇19个村通过“党支部+村农业合作社+大户”的合作模式,成立烟叶生产合作社,整合资金、技术、土地资源,植烟面积达3500亩,年预计烟税收入38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40万元。 为提升烟叶品质,枣园镇强化科技支撑,邀请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理,覆盖育苗、移栽、烘烤全流程。同时,政府每年积极进行烟田道路整修、机井配套等基础设施提升,助力烟叶产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烟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带动了10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形成“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赚薪金、入股分股金”的多元增收模式。
枣园镇依托艾草资源,打造了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全镇艾草种植面积近3000亩,引进艾铭源、顺涛艾业等企业,建成提绒车间、卷条车间,生产艾条、艾灸贴等产品1万余箱,年产值近5000万元。艾草产业还带动了“家门口就业”:100余名村民在加工车间务工,月均收入近3000元;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蒋刘洼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万元。下一步,枣园镇计划延伸产业链,推动艾草与乡村旅游、电商销售深度融合,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擦亮“宛艾”品牌。
作为传统粮食主产区,枣园镇坚持“藏粮于技”,在周岗、大王庙等村建设小麦玉米示范田,推广优质良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实现两季粮食亩产2500斤。
为保障粮食安全,该镇财政所联合农技站推出“特色种植风险共担基金”,引导农户优化种植结构;争取多方资金建设粮食仓储项目,完善产后服务链,确保“颗粒归仓”。为保障产后服务,枣园镇协调多方资金建设粮食仓储项目,完善烘干、储存设施,确保“颗粒归仓”。辛营村还探索“烟麦轮作”模式,在烟叶收获后种植小麦,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稳定粮食产量。
蔬菜产业是枣园镇探索“订单农业”的典型。该镇辛营村通过整合资金200万元,建成20座自动化灌溉蔬菜大棚,种植辣椒、黄瓜等高附加值作物,年订单覆盖周边县市商超,带动30余户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1.5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据悉,辛营村将扩大投资,引入蔬菜脱水烘干技术,拉长延伸产业链条。
针对留守群体,枣园镇创新“车间进庭院”模式,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卫星车间”。该镇蒋刘洼村67岁的王焕银在自家庭院承接针织袜包装,月增收1500元,全镇类似“银发车间”已孵化7个,实现“小庭院”撬动“大经济”。枣园镇的产业发展实践,是基层创新与群众智慧的生动结合。从烟叶的科技化种植到艾草的全产业链延伸,从小麦的高效示范到蔬菜的订单化经营,每一步都紧扣“富民强村”目标。下一步,枣园镇将继续以“专业镇、专业村、专业户”建设为抓手,盘活资源、激发活力,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多“接地气”的生动画卷。
相关推荐
-
镇平县枣园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谭亚廷 李晓宁在南阳市镇平县枣园镇,一场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正在田间地头生动上演。近年来,枣园镇立足自身实际,聚焦烟叶、艾草、小麦、蔬菜四大产业,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服务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民强村”的发展路径。枣园镇是镇平县烟叶产业的“排头兵”。
实时讯息 05-12
-
镇平县人民法院以案说法:严惩医保诈骗 守好群众“救命钱” 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显志 通讯员 张潇 蒋欣利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其安全关乎千家万户的健康福祉。医保诈骗犯罪严重侵害医保基金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医疗保障合法权益。近日,镇平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隐瞒、虚构事实骗取医保基金的案件,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千元。案情简介被告
实时讯息 05-12
-
重报深一度|35万浙江人在渝创办5万家经营主体 累计投资总额超6000亿元 纳税600亿元 黔江中塘镇兴泉社区,暮春一场小雨后,上万亩连片的猕猴桃显得愈加郁郁葱葱。种植这片猕猴桃的,是来自浙江兰溪的洪忠进。在黔江,他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创办的三磊集团,从水泥建材到现代农业,从地产开发再到年产50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化制造项目,20多年来,累计在渝投资50亿元。洪忠进,是35万浙江人在重庆
实时讯息 05-11
-
20家央企齐聚青岛地铁 “央企青铁行”打造央地协同发展“新样板”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0日讯 为深化央地合作、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5月8日、9日,“央地合作 协同发展”央企青铁行活动举行。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集团旗下20家企业代表齐聚青岛,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和战略签约等形式,共同探讨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发展新机遇,打造央地协同发展的
实时讯息 05-10
-
GDP位居中西部第一 四川用科技挑起经济大省大梁 工程师正在调试一台清洁机器人。陈雪波/摄影本报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绵阳、成都报道在四川绵阳科技城新区街头,一辆蓝紫相间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平稳驶过,公交车的方向盘无须驾驶员操控,乘客却习以为常——这并非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中国科技城的一个城市切片。2024年,四川省GDP突破6.46万亿元,连续两年超越
实时讯息 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