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构建传播新格局 续写中原文化新篇章

2025-04-14 11:53:00

□李海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17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关键地位与深远意义。中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记忆与精神标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精神,剖析中原文化传播现状、探索传播新格局,不仅能让中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增强其传播力与影响力,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力践行,有助于在新时代语境下筑牢文化自信之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中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原文化的内涵

中原文化是以河南中下游地区为腹地,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从历史演进维度看,自上古华夏部落于此繁衍生息,历经朝代更迭,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文化发展潮流,各时期文明成果层层积淀,持续丰富其内涵。在社会结构维度看,中原地区的宗族体系、乡里制度等,孕育出独特的社群文化与秩序规范,塑造了民众的集体意识与行为准则。从精神传承角度看,历代中原人民在面对自然挑战、社会变迁时凝聚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精神,成为激励后世的强大动力。中原文化借由多维度的交织融合,展现着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二)中原文化的特征

中原文化在华夏文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特征鲜明且多元,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彼此影响,共同铸就中原文化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深入剖析中原文化的特征是理解华夏文明发展脉络的重要切入点。

1.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范式,具有历时性与层累性的文化基质。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原大地便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从裴李岗文化开启农耕文明先声,到仰韶文化彩陶彰显高超技艺。再到历经夏商西周,甲骨文、金文体系渐趋成熟,礼乐制度的确立,直至东周以降,百家争鸣在此发端,儒道墨法等思想交相辉映。数千年来,中原文化薪火相传,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积淀了海量文化遗产,构筑起华夏文明的坚实根基。

2.多元融合,兼收并蓄

中原地处华夏腹心,特殊区位优势铸就其多元融合、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在历史长河中,南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汇碰撞。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文化循此传入中原,其中以宗教领域尤为典型。佛教东传后,在中原地区与儒道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禅宗,生动展现出中原文化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胸怀。

3.核心引领,辐射广泛

中原文化无论是在空间区位、华夏历史文明发展进程还是在精神内涵上都始终处在核心领先地位,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发端于中原地区的文字、制度成为周边地区效仿的典范,如秦统一文字就以中原小篆为基础。汉时,中原作为丝绸之路起点,不仅输出丝绸、瓷器等物资,更将礼仪文化传至域外。同时,中原的思想学术与文学艺术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东亚地区,推动以汉字、儒家思想为内核的文化圈逐步形成,尽显强大文化辐射力。

二、中原文化传播的现存困境

(一)传播模式固化,缺乏多元协同

一方面,中原文化的现有传播模式较为单一,多依赖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线性传播,即以官方主导信息输出,受众被动接收的传播模式为主,缺乏双向互动的反馈机制,难以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不同传播主体间协同性较差,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体三方各自为战。政府虽掌握资源但欠缺灵活性,企业则侧重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内涵,社会组织和个体所掌握资源有限且影响力小。各主体未能有效整合资源,致使传播效果分散,文化记忆的活态传承出现断层,难以实现中原文化广泛、高效传播。

(二)文化符号构建模糊,辨识度亟待提升

文化符号反映了某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物质、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一系列特质,具有记忆、沟通和凝聚等功能。中原文化底蕴深厚,然而其文化符号的建构和传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符号挖掘上,对中原文化符号核心价值的探索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是简单呈现其表象,无法将其独特的内涵和深层次的意义有效传递给大众。不少极具价值的中原文化符号未被充分发掘,大量珍贵文化资源被忽视。此外,在进行跨区域传播时,由于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针对性,导致部分中原文化符号难以被解码与内化。

(三)传播技术手段落后,融合深度欠缺

从技术层面来看,部分地区尤其是县级地区,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传播时仍依赖于传统媒体,对前沿数字技术运用较少,文化宣传还停留在报纸、电视等常规渠道,短视频、VR/AR等新兴传播技术应用匮乏,难以吸引年轻受众。从融合视角而言,即便有部分新技术融入,也仅流于表面。一方面,部分传统文化场馆虽引入线上展览,却只是简单将线下展品进行数字化复现,缺乏互动设计,未能营造沉浸式体验,因而无法让观众深入感受中原文化魅力。另一方面,不同技术平台间缺乏有效整合,线上线下传播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传播合力,严重制约了中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传播广度与深度,难以在多元文化竞争中抢占传播优势。

三、中原文化传播力提升对策

(一)重构:构建多元协同传播模式,激活中原文化传播动能

文化传播的本质在于信息的有效传递与价值的广泛认同。中原文化传播模式的重构本质上是对文化权力关系的再配置,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线性传播模式的依赖,这需要中原文化传播必须构建政府主导力、市场配置力与社会创造力三方协调机制。第一,政府在传播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搭建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体间的沟通协作平台,定期组织三方联席会议,共同规划中原文化传播项目,如联合打造大型中原文化主题展览,从资源调配、内容策划到宣传推广,实现全方位协同,避免各自为战。第二,文旅企业可创新产品,利用自身在创意和市场运作方面的优势,开发多元化文化产品。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加大对中原文化内涵挖掘的投入,深入研究中原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产品设计,提升产品文化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内涵缺失,增强传播的文化底蕴。第三,社会组织可以联合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等个体,开展中原文化传播活动。例如组织文化达人走进中原古老村落,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大众展示中原地区的村落风貌,借助个体的传播力与粉丝基础,弥补自身资源和影响力的不足。

(二)增值:深入挖掘多元文化符号,助力中原文化价值跃升

符号形成文本,文本形成文化,文化形成符号圈。增强中原文化传播力,必须打造其独有的文化符号。通过深入探寻中原文化的历史长河与民间角落,挖掘鲜为人知却独具魅力的新符号。从嵩山少林寺的武术传承,到南阳玉雕的精湛技艺,从豫剧激昂的唱腔韵律,到浚县泥咕咕质朴的造型艺术,皆可凝练成特色文化符号。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将这些饱含中原文化色彩的符号以多元形式输出。例如,可开发以中原文化符号为主题的数字互动游戏,或是举办中原文化国际艺术展览。在跨文化市场传播过程中,当这些承载中原文化的产品与服务,如中原文化主题的线上课程在欧美教育市场备受推崇,或是印有中原文化符号的服饰在东南亚时尚圈引领潮流,便出现了文化增值现象。文化增值是指文化产品或服务在跨文化市场上传播时,在目标市场获得认可和喜爱,从而实现价值提升的现象,其本质就是传受双方知识范围的交集和拓展。这种增值不仅让中原文化收获更广泛赞誉,还促使其在全球文化舞台不断拓展版图,拓宽中原文化的传播边界,实现中原文化价值的跃升。

(三)赋能:大力依托前沿数字技术,提升中原文化传播效能

在当下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推动各领域变革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为突破传统传播局限、重塑文化传播格局带来了无限可能。通过科技赋能,不仅可以增加文化品牌的魅力,还可以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边界,让有形的文化可观、让无形的文化可感。一方面,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中原文化体验场景。例如,利用VR技术重现龙门石窟开凿的历史场景,观众戴上设备就能仿若置身于古代施工现场,亲眼看见工匠们的劳作,感受中原文化在艺术创作上的伟大传承。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能极大加深观众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记忆。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I)向纵深发展,其在内容创作方面凸显出独特优势。AI可以根据中原文化元素,快速生成创意文案、设计独特的文化产品。以豫剧为例,AI能够基于豫剧的脸谱、唱腔、剧情等元素,设计出新颖的动漫形象,制作有趣的短视频内容,丰富中原文化的传播素材,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作者单位:河南体育学院 )

本文为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2024ZT0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