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

2025-04-19 11:25:00

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时。在即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位于长江之畔、楚文化发祥之地的湖北,正在以书为媒,搭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互交互融的阅读盛宴。从省博物馆古籍修复室内灯火通明、青年书房内数字阅读屏人头攒动的古今辉映,到神农架林区“背篓送书”工程温暖人心的基层实践、长江读书节万人共诵经典的时代回响,“书香湖北”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加快支点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荆楚大地承载着中华文明重要基因。在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明代刻本《荆楚岁时记》的修复工作已持续三年,泛黄书页间跃动的楚地风物志,见证着中华典籍的薪火相传;2024年推出的“荆楚文库”数字化工程,将136位荆楚先贤的著作进行3D扫描,让屈原的《天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云端焕发新生;武汉大学“长江文明馆”开发的“楚辞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数字技术还原屈原行吟路线,带动宜昌秭归打造“中国诗歌之乡”。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湖北加快支点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近年来,湖北省通过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全民阅读工作,让阅读之光照亮寻常百姓家。例如:在武汉地铁2号线的“书香专列”车厢内,电子屏滚动播放《楚辞》名句,座椅靠背印着曾侯乙编钟纹样,日均千余市民在通勤路上开启“移动阅读”;在襄阳古城墙下的智慧书屋,市民可通过“楚天云图”APP预约,刷脸进入后,智能书架即刻推送《唐诗三百首》相关数字资源。这种“线下体验+线上延展”的模式,正是湖北推进全民阅读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据悉,目前全省已建成约280个24小时智慧书屋,配备方言语音导览系统,让七旬老人也能顺畅查询古籍资源。借力数字科技,湖北已经开启了智慧阅读新征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百家言要践于行”。当前湖北正以AI驱动、场景化应用等前沿探索,将数字阅读升级为引领行业变革的技术突破实践,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数字化转型样本。譬如: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光电技术数字孪生图书馆”平台整合了全球18个语种的光电子文献数据库,搭载了自主研发的“材料基因组AI引擎”,可自动关联《Nature》最新论文与《专利数据库》技术路线。2024年长江存储研发团队通过该系统,仅用17天便完成新型3D NAND闪存结构设计,较传统文献检索模式提速40倍;襄阳高新区“智慧书房”配备的智能检索产业孵化器,已促成东风汽车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攻克固态电池技术难题,书房内设的“车联网文献专区”,累计为37家新能源企业提供专利分析报告,助力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这种“阅读+创新”的模式正在重塑新的区域竞争优势,让阅读成效真正转化为加快支点建设的生动实践。

荆楚大地的阅读图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当“书香湖北”建设从文化工程升华为全民自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图书馆借阅量的数字跃升,更是湖北向“新”前行,撑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深刻蝶变。这场始于书页的精神长征,终将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娜(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