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38亿债务压顶,老字号光环遭资本“折损”

2025-04-07 11:43:00

大众网记者 智锋 青岛报道

张小泉,凭借“良钢精作”的工匠精神铸就了四百年的辉煌商誉。然而,在资本的浪潮下,这家中华老字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高额被执行金额、暴跌的现金流以及“拍蒜断刀”的产品质量风波,使其陷入了创立以来的艰难境地。

老字号深陷资本泥沼

近期,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信息,张小泉集团及其关联方新增31.3亿元被执行标的,累计被执行金额已超过38亿元。截至2024年10月,控股股东逾期债务高达59亿元,上市公司50.19%的股权被司法冻结,实控人张樟生更是收到19次限制消费令,资本过度杠杆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将这家老字号企业紧紧束缚。

从财务数据来看,张小泉的日子并不好过。2024年前三季度,其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暴跌78.57%,应收账款占净利润比例攀升至106.43%,库存商品滞压金额达1.12亿元。尽管第三季度净利润较二季度环比回升7.38%,但与2021年7873万元的年度净利润相比,当前1720万元的季度盈利仅为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

地产豪赌危及主业根基

这场危机的根源,还要追溯到控股股东富春控股激进的资本运作。2018年,富春控股通过股权收购成为张小泉的实际控制人,开启“上市公司 + 产业资本”的扩张模式。数据表明,张小泉集团股权质押率长期维持在99.9%,融资所得资金主要流向了商业地产、智慧物流等非主业领域,而非专注于刀具研发这一核心业务。

这种跨界扩张,本质上更像是一场资本套利的游戏。富春系将上市公司当作融资平台,利用股权质押获取低成本资金,投入高杠杆项目。然而,一旦房地产市场遇冷,物流园区回报未达预期,资金链断裂便成为必然。此外,在2022年到2024年业绩下滑期间,张小泉仍坚持分红1.4亿元,其中半数落入实控人囊中,这一行为引发了投资者对于“掏空式分红”的广泛质疑。

品牌信任因质量风波动摇

在资本乱象频出的同时,张小泉产品的根基也出现了动摇。2022年的“拍蒜断刀”事件,引发了严重的质量信任危机。当年刀具投诉量激增300%,核心产品销量也下滑了15%。客服“菜刀不能拍蒜”的回应,与消费者的传统认知形成巨大反差,品牌形象因此遭受重创。

面对高达59亿元的债务,富春控股的预重整方案似乎成为这家企业的最后希望。杭州富阳法院发布公告,临时管理人将重点核查资产债务情况,并协商制定重整方案。不过,业内人士透露,涉及38亿元被执行债务的资产处置工作极为复杂,而且张小泉集团质押股份的市值不到债务规模的一半,普通债权人的清偿率可能低于30%。尽管张小泉股份宣称“经营一切正常”,但从库存周转率、现金流等核心指标来看,其运营状况仍不乐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