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万隆精神的时代价值
今年是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70年前,万隆精神有力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推动了世界范围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开启了南南合作的历史进程。70年后的今天,“全球南方”正在群体性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主义显著上升,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涌现。习近平主席日前在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报》《阳光日报》发表题为《让中马友谊之船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署名文章,强调中马两国“要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携手发展中国家弘扬万隆精神,特别是展现他们对独立自主、团结合作、求同存异的坚守和追求,对于捍卫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推进“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有着全新的价值和意义。中国曾经为万隆会议的召开及万隆精神的诞生作出杰出贡献,今天,在推进“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上,中国必将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以独立自主精神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成功召开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的重要任务是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维护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和主权。会议达成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这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也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一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表达了坚定支持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意志和决心,并与其他亚非国家一道把反帝反殖反侵略凝练为万隆精神的重要内涵。万隆会议的召开极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推动了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走向独立,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追求独立自主,不畏强权,敢于抗争,自始便是万隆精神的重要内涵。
今天,第三世界国家早已独立,但各国相互尊重、完全平等并未完全实现,国际政治仍然充斥着霸权思维、零和思维、对抗思维。国际社会要公道,不要霸道;要公理,不要强权。在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我们应大力弘扬亚非国家的独立自主精神,反对世界强权和外来压迫,追求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这就需要恪守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坚决反对在世界经济中“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不断扩大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推进全球治理及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也是一个世界大国。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样子。面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中国坚决反对并深刻揭露其危害,与世界各国加强对话与合作,引导国际舆论正确认识和应对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的深化和拓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为全球多边合作提供示范,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2.以团结合作精神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亚非两大洲人民追求独立、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的里程碑,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携手追求联合自强和自力更生,催生了南南合作的历史进程。以团结合作实现自立自强,以互帮互助实现自力更生,正是南南合作与生俱来的精神实质。
今天,“全球南方”正在快速崛起,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引擎。但也要看到,多数发展中国家起点低、底子薄,发展问题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仍然十分严峻。联合国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和《2024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5.4%的人口无力负担健康膳食,这一比例在非洲高达64.8%。发展问题仍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仍然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应对。
如今南南合作的重要任务,是以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全球南方”集体身份、汇聚“全球南方”合作共识。“全球南方”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身份认同,不仅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共同的现实需要,因此有着特殊的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在万隆精神诞生70周年的今天,强调“全球南方”共同身份,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增进彼此团结,提振发展信心,彰显自身国际地位,提升自身世界价值。如果说,以前南南合作的主要议题是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今天的主要议题则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强互利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应有权益,共同捍卫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
“全球南方”从携手追求政治独立,到团结合作实现发展振兴、捍卫国际公平正义,一直都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支持更多‘全球南方’国家以正式成员、伙伴国、‘金砖+’等形式加入金砖事业,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全球南方”的大国,始终坚持正确义利观,在与发展中国家交往中坚持义利兼顾、弘义融利,携手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明确宣布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承诺主动单方面扩大市场开放,决定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已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合作伙伴早已由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区域,成为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纽带。
3.以求同存异方针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万隆会议的召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会议陷入分歧之时,正是以周恩来同志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力挽狂澜,以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原则主动弥合分歧,推动大会发出了亚非人民的正义呼声并产生了巨大国际影响。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大贡献,也是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的重要历史遗产。此后,这一原则推广至整个国际关系,成为指导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政党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理论,为不同国家和政党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方法,打破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来划分阵营的传统思维,强调以团结超越分歧,以信任超越猜忌,推动国际社会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在经济上合作共赢、在文明上互学互鉴。
不同文明如何相处,是相互敌视、党同伐异,还是相互尊重、互学互鉴?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世界和平与发展,关乎国际体系的发展与变迁。求大同,存小异。中国着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思想上、观念上塑造国际共识、凝聚共同意志、推进共同行动,助力各国携手推进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进程。在价值观层面,全人类共同价值准确把握人类价值的多样性特点,又在最大程度上超越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升华形成人类文明进步繁荣的共同价值遵循。在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层面,中国提出一系列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关系新理念、新准则,比如伙伴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真正的多边主义,旨在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外交实践层面,中国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携手推进全球治理,特别是以建设性姿态深入参与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全球性事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大国作用。在推动塑造国际共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中国影响,在引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方面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这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作者:罗建波,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相关推荐
-
一图读懂!《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意义 来源: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实时讯息 09-10
-
新华述评丨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题: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新华社记者时间的巨流,总会在历史转折处,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2025年9月3日,一个重要而光荣的日子辉映时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是全人类共同铭记的时刻,是和平与正义的伟大庆典。抚今追昔,历史深处仿佛传来
实时讯息 09-03
-
走进边陲小镇 看开放红利如何润泽民生 随着中蒙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释放出的发展红利正通过满都拉口岸持续涌入北疆牧户家中。昔日沉寂的边境之地,如今已成为中蒙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博览会释放的红利,正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边民的生活。一个以口岸为核心、辐射周边牧区的“智慧口岸生活圈”日益清晰。2024年,达茂旗投入360万元实施的光伏储能系统通
实时讯息 09-01
-
中国电信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8月31日,中国电信与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云和AI基础设施、新型服务业电商、社会价值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双方还将聚焦重点行业,联合打造数字化与AI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发挥全球服务能力,共同服务中国企业出海。
实时讯息 08-31
-
专家对话:“人工智能+”新时代,广东有望抢占先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关注。从10年前的“互联网+”到10年后的“人工智能+”,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怎样的跨越?为何要在此时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短板?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理事、特聘专家,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
实时讯息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