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
2025-04-05 14:22:00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姜雨晴
近日,为配合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传媒光影·怒江巨变——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专题论坛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举办。来自高校、传播机构、企业、媒体的国际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围绕该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做好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需要政府、媒体、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发掘社交媒体、国际论坛等多样化渠道,用微传播讲述一线的鲜活故事。”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宋毅说。
脱贫纪录电影《落地生根》导演柴红芳表示,影像是全世界通用的视觉语言,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应充分运用影像的力量,全方位展现国家脱贫攻坚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既展示成绩和经验,更凝聚共同价值,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禹建强认为,国际传播要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要多设置具有广泛共识、情感共通的议题。除了进行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更要着重讲好“小而美”“近而真”“共而善”的故事,聚焦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和命运。要统筹“自我”与“他者”视角,进行共情传播,充分挖掘中国减贫故事中触动人心的部分,用普适性的情感激发国际受众共情力。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做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的国际传播可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创新传播形式,搭建起集展示、交流与互动于一体的国际传播平台,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二是做好各类素材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丰富、多元的素材库,为国际传播提供充足的内容支撑;三是注重传播方式,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分享中国乡村发展的宝贵经验,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展现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就。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
-
杭州余杭:青年入乡 组团共兴 乡野共富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亚楠清晨的青山村,薄雾漫过竹林,策展人芙子踏着露水经过“艺启共富坊”时,望见在青山村坚守四十多年的竹编手艺人余才根正在和“85后”新村民莱莱探讨如何传统竹编工艺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并融入现代艺术装置,让指尖的老手艺在新创意里焕发新生,她笑着挥了挥手,来到“访客中心”,与其他新村民
实时讯息 09-12
-
一图读懂!《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意义 来源: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实时讯息 09-10
-
2025年“最美教师”名单公布!贵州一名教师入选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9月10日联合发布2025年“最美教师”。丁美珍、马琼、水柏年、邓宗全、古桑曲珍、任明杰、刘玉忠、刘益春、杨洋、肖惠文、邵瑜、欧阳陵江、郑万众、孟庆阳、胡嵘苹、钟义信、侯纯广、姜德生、秦春娟、秦宣、黄俊琼、廖红、翟婉明、薄宜勇等24名同志和保定学院毕业生赴疆任教群体代表光荣入选。获
实时讯息 09-10
-
新华述评丨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题: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新华社记者时间的巨流,总会在历史转折处,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2025年9月3日,一个重要而光荣的日子辉映时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是全人类共同铭记的时刻,是和平与正义的伟大庆典。抚今追昔,历史深处仿佛传来
实时讯息 09-03
-
走进边陲小镇 看开放红利如何润泽民生 随着中蒙博览会连续成功举办,释放出的发展红利正通过满都拉口岸持续涌入北疆牧户家中。昔日沉寂的边境之地,如今已成为中蒙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博览会释放的红利,正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边民的生活。一个以口岸为核心、辐射周边牧区的“智慧口岸生活圈”日益清晰。2024年,达茂旗投入360万元实施的光伏储能系统通
实时讯息 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