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深处觅鹿鸣

2025-05-22 10:11:00

  向北!向北!

  穿越湿地、白桦林、针叶林,我们靠近故事的源头——呼伦贝尔市根河市。

  山林如碑,镌刻着建设大军开拓进取的精神;民族风情,渲染了这座北疆边城诗与远方的万千姿彩;文旅融合,呈现出一方生生不息的热土。

青山不负人

  “这里是寒带植物的王国,野生动物的乐园。”在林区木材生产时期的伐木工丁兆曦,抚摸着每一棵树满是疼爱,如今他已经成为森林营造林战线的行家里手。

  历经70余载,被誉为“绿色王国”的中国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俨然奏响一曲森林变奏曲,万千表里,决定了这里灵动又多样的面貌:山脉构成了坚毅的骨骼、江河交织成了密集的血管、森林生成了满目的苍翠、文明则锻造了勇于拓新的灵魂。

  “顺山倒嘞……”时光倒回至2015年3月31日11时06分,伴随着伐木工人王铁昌高亢有力的伐木号子,一棵兴安落叶松轰然倒地。2015年4月1日起,有着63年木材采伐历史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务林人擎起蓝色哈达,奉献给大山森林,感恩大自然一个甲子的无私恩赐。至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挂斧停锯”,伐木工人变身“森林卫士”,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有一腔拼搏精神的董永胜决定闯一把。在林业局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他尝试从“搞旅游”入手,采取自愿集资入股的方式,把停伐纪念地打造成旅游景点。“防火期我们是护林员,旅游季节我们成了旅游从业人员。这里不仅设有展示林区半个世纪以来木材生产的采、集、装、运、卸的整个流程,基地内J50拖拉机和油锯上斑驳的印记承载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走过的风风雨雨。”董永胜说,经过多年发展,如今的“517小工队”有22间客房,游客在这里可以睡大通铺、吃地道东北菜,还能看到当年运木材的拖拉机等机械,以及当年伐木用的斧锯、头盔等老物件,年代感十足。

  阳光透过茂密的枝叶洒在停伐纪念碑上。10年前倾倒的落叶松依然横卧在旁,年轮里封存着斧凿的震颤与冰消雪融的叹息。丁兆曦很是感慨:“一晃10年了,我经常会来这里看看,每次来,心情都不一样,如今从砍林人变为看林人、造林人,一直都在这片林子里与时光做伴。”

  既要守住生态红线,也要保障民生底线,这是大兴安岭林区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造林人将指纹印上树苗的嫩茎,沧桑的红松用松针托起新生的菌群,这片林子教人懂得了关于守护与重生的辩证法——时光不止向前走,还会往深里长。

林深时见鹿

  天地开阔、蓝天清亮、白云若絮,大兴安岭深处,额尔古纳河蜿蜒如银链,将敖鲁古雅温柔地揽入林海的臂弯。

  “啊喔……”觉乐对着远方的林海,发出一声长啸,紧接着,是一句鄂温克语“厄么各”,意思是“回来吧”。这声音悠长高亢,在树林间不断回荡。每呼唤完一声,他就会站住静静地倾听一会儿。如果附近的鹿群听到这呼唤声,它们便会行动起来,脖子上挂着的鹿铃就会响起。

  这里是距离根河市80多公里的金河森工公司下属的一个林场,觉乐在这里放养自己的30多头驯鹿。敖鲁古雅是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生活在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雅库特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因此也称被为“使鹿鄂温克”,现存仅200余人。2003年,他们从山林中搬迁到根河市定居,但是驯鹿养殖的传统文化依然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觉乐从小就跟随母亲住在山上的树林中,听着驯鹿脖子上的鹿铃声长大。毕业之后,他曾在一家医院从事影像医学工作。然而,觉乐却总觉得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召唤。“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耳边总能听到鹿铃声。”后来,他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回到了敖鲁古雅,从母亲手里接过了饲养驯鹿的使命。

  “牵着驯鹿走出大山,站在城市中,是先辈们不敢想的事。如今,我们做到了,让更多人认识驯鹿,了解传统文化。”觉乐说。

  为了让这份记忆变得更加清晰,当地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山上搬到根河市后的住宅是当地政府免费提供的;在山上的驯鹿点,政府还提供了保温效果很好的“房车”——这种装着轮子的小房子,便于带着驯鹿转换林场。

  驯鹿颈铃摇碎山雾,将文化的星火缀入城市霓虹。大伙儿一起发展旅游业,每到旅游季,游客们可以穿鄂温克族传统服饰,吃鹿奶列巴和肉串,沉浸式感受鄂温克族的文化。这种文化如驯鹿迁徙般,在古老林场与现代文明之间完成着永恒的转场。

寻路春来到

  黄昏,天地渐趋安静,星星和白桦树都伸长了耳朵。我们去寻找讲故事的谢凤艳。她曾是根河市委党校副教授,也是一名鄂温克族历史研究员。

  退休后,她主动到博物馆传播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每天接待慕名预约她“故事”的远方游客。那些故事,会在人心里开花,被带去更远的地方生根发芽。

  鄂温克人的艺术表达充满了生命力,精巧、独特,善于在桦树皮上、在鹿皮上描述心中的美丽,情感的缱绻,眼中的旖旎。在敖鲁古雅非遗活态传承中心的研学教室,来自外地的游客全神贯注地烙制桦皮画。桦皮纤维细密、层薄如纸,鄂温克人利用其天然纹理,刻画出心中的生活和憧憬。

  根河市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油彩和烙烫笔遇到桦树皮,颜料与自然的碰撞,不仅燃出新的艺术火花,也铺就一条产业新路,让人看到一个民族对大自然的亲近,对山林和江河的崇拜。

  新绿萌动的三月,林海深处再传捷报。3月17日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根河市鄂温克族驯鹿习俗传承人布冬霞的名字赫然在列。

  古朴的撮罗子静静伫立,晨雾中驯鹿的剪影在林间若隐若现。布冬霞双肩担起的不仅是家庭的生计,更是一个民族与自然对话的记忆。

  如今,根河市构建起非遗保护的立体网络,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涵盖鄂温克驯鹿习俗、鄂温克桦树皮制作技艺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鄂温克民族婚礼等1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活态传承、数字化保护、文旅融合等创新模式,那些曾隐匿在林海雪原的文化基因,正以年轻姿态走入现代生活。

  大美根河,目之所及皆风景,所见所感皆故事。根河人坚信:绿色会一直在,坚守会一直在,爱会一直在。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胡梦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