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也分“早晚” 揭秘藏在民间谚语里的古人智慧
2025-04-06 17:42:00
关于清明节,民间有早清明和晚清明的说法。一般而言,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出现即为“晚清明”,在农历二月出现则为“早清明”。今年的清明节落在农历三月,因此属于“晚清明”。而关于早清明和晚清明的民间谚语,体现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杨秀:早清明热死黄牛,晚清明六月穿袄。其实早清明就是天暖回暖快,晚清明就是天还会再冷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一个区别。老百姓会用这样的形象表达,跟农业生产节奏相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就是老百姓关于在这个节气里我们该干什么农事活动的总结。

“早清明”与“晚清明”既是天文历法的客观现象,也是农耕文明的经验结晶,更承载着中国人对时间流转的诗意感知。清明时节的习俗丰富,民间流传的饮食上的谚语,也和农事活动紧密相连。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杨秀:比如嘉兴当地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形象,“苦粽子 甜馄饨”,清明节吃了粽子意味着繁重的农活就开始了。他们一到七月半吃到馄饨时候,就觉得心里特别美,繁重的农活告一段落了。
清明节从农耕时序演变为涵括祭祖、踏青、饮食的复合型节日,体现了古人讲究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论语》中 “莫(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描绘的就是春日游春的美好愿景。
宋代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展现的是传统节俗与春日生机交织的人文画卷。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杨秀:关于清明我们经常引用一句话,清明是什么,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人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状态,清明节是对生命的礼赞。
相关推荐
-
一图读懂!《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制定意义 来源: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实时讯息 09-10
-
新华述评丨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题:为人类和平发展铸就新的历史丰碑新华社记者时间的巨流,总会在历史转折处,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2025年9月3日,一个重要而光荣的日子辉映时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是全人类共同铭记的时刻,是和平与正义的伟大庆典。抚今追昔,历史深处仿佛传来
实时讯息 09-03
-
中国电信与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8月31日,中国电信与阿里巴巴在杭州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云和AI基础设施、新型服务业电商、社会价值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双方还将聚焦重点行业,联合打造数字化与AI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发挥全球服务能力,共同服务中国企业出海。
实时讯息 08-31
-
专家对话:“人工智能+”新时代,广东有望抢占先机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引发关注。从10年前的“互联网+”到10年后的“人工智能+”,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怎样的跨越?为何要在此时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短板?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理事、特聘专家,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
实时讯息 08-30
-
网络中国节·七夕|情书万里 皆在壁画间 来源:中国甘肃网#网络中国节·七夕#
实时讯息 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