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重击高校波及华尔街

2025-07-12 06:49:00

美国高校和政府,最近打成了“一锅粥”。

4月11日,美国政府官员致信哈佛大学,要求学校进行“有意义的治理改革与重组”,否则将削减联邦资金的拨付。14日,哈佛大学拒绝了此要求。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冻结对该校总额22亿美元的多年期拨款以及6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项。21日,哈佛大学将美国政府告上法庭,指控政府试图以冻结联邦资金为手段操纵哈佛大学的学术决策。

5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有意取消哈佛大学的免税资格,让哈佛“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纳税”。13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将在先前冻结对哈佛大学的22亿美元多年期拨款基础上,再取消4.5亿美元拨款。哈佛大学随即向法院提交了新的诉讼要求。

5月22日,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的矛盾再度激化。美国国土安全部突然撤销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严禁该校招收国际学生,还要求现有国际学生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23日,哈佛大学表示已对该禁令提起诉讼。

最新进展是,美国政府6月30日向哈佛大学发出一份“违规通知”,称“若该校不按要求整改,将失去所有联邦资金支持”。

遭受暴击的不只是哈佛。哥伦比亚大学已经被取消了4亿美元的联邦经费,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大学也受到了冻结拨款、终止合同等威胁。另有业界人士提醒,因社会议题立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均有可能成为接下来的“开刀”对象。

白宫的重拳影响了大学的运营,更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美国高校的收入主要来自四方面:其一为政府拨款,包括联邦、州及地方政府的研究资助和合同拨款;其二为学费和住宿费收入,其中又以国际生的收费标准比较高;其三为包括校友、企业及个人捐赠等在内的捐赠基金及其投资收益;其四为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合作项目。

联邦资金是美国高校的命脉。以哈佛为例,2024年该校总运营收入和总运营支出差不多都是65亿美元,而断供22亿美元意味着学校来年的收入一下子被砍掉约三分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的年度预算中,也有约12%依赖联邦拨款。财政拨款断供不仅威胁了这些高校的日常运营,更引发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整个美国高校行业展望下调至“负面”。

此外,本届美国政府自上台伊始便削减了许多高校和机构的科研经费,并叫停了大量合作项目。这意味着,这些学校主要收入来源中的第一项和第四项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同时,美国高校的第二项收入来源也不容乐观。虽然目前哈佛被禁招国际生一事仍在走法律程序,尚未有定论,但肯定会有国际生因SEVP前景不明,放弃哈佛而选择其他学校;也必然会有更多国际生因为担心更多美国高校SEVP被撤销,选择到其他国家继续学业。

当四大收入来源中的三个都受到威胁,美国高校能从哪儿找钱,填补亏空呢?短期来看,唯有第三项收入来源可解燃眉之急。

美国高校有非常悠久的捐款传统。多年来,捐赠基金及其投资收益一直是顶尖私立大学的核心收入来源。公立大学的捐赠基金规模虽然普遍会低一些,但同样也是学校运营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捐赠基金本身并不会被轻易支取,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会被纳入一个统一的资金池,用于投资,而投资收益部分才会用于学校日常用度。

截至2024年底,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资产总额已经超过8700亿美元。如果将其视作一个经济体,其规模排在瑞士(0.94万亿美元)之后、波兰(0.84万亿美元)之前,位居全球第21位。其中,哈佛大学捐赠基金规模为520亿美元,位居全美第一;得克萨斯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则凭借480亿美元、410亿美元、380亿美元和340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分列其后四位。这样的资金体量,哪怕只是打个寒颤,也足以导致金融市场紧张。

进一步说,目前美国高校捐赠基金主要采取的是“耶鲁运营模式”。这是美国著名机构投资人、耶鲁大学前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在1985年创立的。

在他接手之前,这些捐赠资金普遍采取的是比较保守的投资方式,也即以求稳为主,兼顾流动性,投资比例大体围绕六成投资股票、四成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小幅调整。

不过,史文森认为,捐赠基金不能只求稳,还得增值,因此需要投资一部分高收益资产。同时,捐赠基金只需要保持必要的流动性即可,因而也可以参与一些低流动性的长期投资。这也是为什么史文森会尤其青睐私募股权和对冲基金。二者都属于非公开募集的长期投资,加在一起共占耶鲁基金总额的60%。

事实证明,史文森的投资策略非常成功。1985年史文森接手时,耶鲁的基金规模是13亿美元。到2021年他离世时,基金规模已经达到312亿美元。在其管理基金会的35年里,基金会累计创造的投资收益超过456亿美元,这也间接把耶鲁推上了全美最富大学前三的位置。

相较于数字的增长,更有说服力的是同行的跟随。自从耶鲁模式出现,很多美国高校跟进了这种投资模式。比如,目前哈佛的投资篮子里,私募股权的占比就接近40%。

今天来看,这样的投资比例恰恰是华尔街最恐惧的事情。

为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资金危机,不少美国高校正在考虑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综合各国媒体报道,普林斯顿大学捐赠基金正在评估其私募股权份额的潜在出售方案;哈佛大学正在就出售约10亿美元私募基金份额进行谈判。而作为高校投资先驱的耶鲁大学也已行动起来,试图通过二级市场处置私募股权资产,潜在交易规模可能高达60亿美元。

对此,已经有多位华尔街分析师警告,假如风波继续下去,这些高校在二级市场出售资产“只是时间问题”,且“不能排除其他高校跟进的可能性”。

另有市场分析人士提醒,美国高校一直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风向标。尽管目前这些大学正在洽谈出售的私募股权基金体量不大,但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不容忽视。如果真出现高校抛售潮,难保其他投资者不会跟进。届时,私募股权行业估值下探,风险投资陷入疲软,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整体震荡。

与华尔街同样紧张的还有硅谷。私募股权投资本身就是伴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股权融资基金,重仓科技股是其存在的应有之义。如果私募股权投资疲软,金融业还可能依靠债券、公募基金以及复杂的衍生品市场等慢慢“回血”,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恐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而那些正处于攻关关键阶段的科技项目,恐怕也会步高校及科研机构研究项目的后尘,胎死腹中。

换句话说,在美国,高校不仅事关教育,而且已经通过投资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的很多领域。暴击美国高校的行为,就像是推倒了又一张多米诺骨牌,后续难保不是又一片“稀里哗啦”。(作者:肖 瀚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