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三首经典律诗句子,写黄昏美景字字唯美,内含境界与风骨
诗人多钟爱黄昏,夕阳将坠,霞光灿烂,黑夜将至,独饮孤独。
李商隐曾有诗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夕阳下,诗人可以看山水,放怀抱,写风骨,抒忧患。
但是如何描写黄昏之景,却不容易。诗,是文字的艺术,也是文字的精华。故而诗人多以巧妙之笔刻画黄昏,把黄昏之景写得细腻动人,如在目前。
今天,王和尚推荐三首描写黄昏的佳作,每首都像一幅画,每一首都含有诗人的情思和风骨。这三首诗,哪一首触动了你的心弦?

△王和尚解诗:诗人笔下的唯美黄昏
1.南塘暝兴 唐 · 白居易
水色昏犹白,霞光暗渐无。
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
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
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
相信不少朋友读诗或评判诗时,喜欢看一些刺激的诗句,好像不够犀利、热烈和刺激就不是好诗。其实不然,有些诗,看似写得没有深意,但文字组织得非常漂亮,其情绪又写得非常细腻,这样的诗一样是好诗,这样的诗反而不易写。
比如白居易这首律,写得很淡,却很有韵味。
标题有两个点要注意:其一,地点是南塘。作者在此处漫步,诗中之景会围绕南塘而写。其二,主题是暝兴,即黄昏时分的感兴。
首联“水色昏犹白,霞光暗渐无”,起笔细腻。黄昏时分,天虽未全黑,但已慢慢暗了下来。“水色昏犹白”,夕阳未完全落下,空气已迷蒙,水面波光漾动,“昏犹白”写得非常准确。“霞光暗渐无”,晚霞渐渐暗淡,以至于消失不见,“渐”和“犹”都细腻地表达出时间的迁移。

△王和尚解诗:白居易笔下的黄昏美景
并且,这一联诗对仗句,上句写水,下句写霞,水白而不刺眼,故称“昏”,霞光尚存却已失绚烂,故称“暗”。
二联继续写景,“风荷摇破扇,波月动连珠”。后文有蟋蟀,证明此时已是秋天,荷叶凋零,称“破扇”;明月倒映在水中,与水波一起荡漾,故称“连珠”。
首联和二联的写景,着眼点都在南塘,扣准题目。首联写静景,二联写动景,但渲染的都是静谧的氛围,且有些寥落孤清之感。
从视角看:前两联先写水,再写霞光,均属于远视;然后写风荷波月,属于近景。这就是诗法中景的铺排。
写景要写出立体感,就要调动各种感官。首二联多是视觉,三联则转入听觉。“蟋蟀啼相应,鸳鸯宿不孤”,夜色渐深,草丛中蟋蟀的叫声彼此应和,鸳鸯在水中偎依,显得亲密而宁静。而第三联则点出了“孤”,由景渐渐转入写情。

△王和尚解诗:鸟不孤独,人呢?
三联这么写,明显在暗示作者心境。蟋蟀叫声彼此呼应,鸳鸯不孤单,就反衬作者此刻的孤独了。听到蟋蟀叫声不仅仅能突出静,在传统诗文中,蟋蟀叫声也多有暗示凄凉之意。鸳鸯之含义自不待言。
在诗的尾联,终于点出人。先写景伏脉,最后再点出人,显得自然而不刻意。“小僮频报夜,归步尚踟蹰”,小童屡次提醒作者夜已深,但作者却踌躇不思归途。“频”写出小童报夜之频繁,暗示夜已深,与作者“尚踌躇”对应。
作者为何不想回家?或许因为孤单寂寞,或许因为喜欢此处的清幽宁静,原因到底为何并不重要,这就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王和尚解诗:登楼望夕阳
2.西楼夕望 北宋 · 宋祁
炎氛随日入,岑寂坐遥帷。
倦鹜昏投浦,惊蝉夜去枝。
桂华兼月破,槎影带星移。
珍重窗风好,羲人即此时。
宋祁这首诗的章法依然是前三联写景,在尾联露意。时间是夏末秋初,作者在写景中,融入了志趣和思考。
首联“炎氛随日入,岑寂坐遥帷”,这是典型的倒装起笔,先写景,再写人。作者此刻坐在窗边,心情是岑寂的。“岑寂”是这首诗的情绪起点。岑寂:高而静,也指寂寞孤独冷清。随着阳光的射入,热浪也冲进了楼中,但作者此刻却觉得岑寂,这种矛盾,就留下了悬念,给后文留下的发挥的空间。
二联“倦鹜昏投浦,惊蝉夜去枝”,这是写景之笔,写得非常工细。傍晚时分,水鸟归巢,着一“倦”字,拟人且含情。夜色深了,蝉忽然被惊动,离开了树枝。这一联细致地写出黄昏时分动物的情态,水鸟投浦,鸣蝉去枝,看似相反其实合一,这是对仗中的反对之法。

△王和尚解诗:夕阳无限好
三联“桂华兼月破,槎影带星移”,作者继续写“望”,这一联写得很更加工巧,写景细腻,字法稳健。“桂华”有两种含义,指桂花和月亮,后有月,此处应指桂花树。“槎影”也有两个含义,指神话中泛银河的船影和现实中的船影,后有星,此处应该实指船。月亮破云而出,才能看见桂花树苍翠之影,故而用“兼”;,星光下,归舟缓行,好像与星星一起移动,故而用“带”。要注意“兼”和“带”的炼字。
诗的题目是“西楼夕望”,作者坐在高楼窗边远望,所以诗中之景多辽远广阔且宁静。面对此景,作者怎能不襟怀一畅,蓦然忘俗?
传统诗词中,诗人为何喜欢登高望远?因为登高望远,眼界大开,让人心怀舒畅,也让人感受到天地之大和自己渺小,心中之俗念烦恼就会消散一空。
宋祁就是如此,故而他在尾联说“珍重窗风好,羲人即此时”,在窗边享受到凉爽的风,这种瞬间的洒脱不值得珍惜么?羲人,即羲皇上人,伏羲氏。古人认为:在伏羲氏时代,人人都恬静闲适,忘俗快乐。作者在此用典说:他此时的心境就像羲皇上人一般,恬淡无欲,悠闲宁静。

△王和尚解诗:隐士之趣
这首诗笔法却细腻动人,用字工稳巧妙,写景如在目前,故而读来很有韵味。另外,要注意章法的照应,首联说“炎氛”且“岑寂”,但是入夜后,有了凉风,作者也不再岑寂,而是自比洒脱闲适羲皇上人了。这就是情脉的流动。
3.暝色 南宋 · 刘克庄
暝色千村静,遥峰带浅霞。
荷锄归别墅,乞火到邻家。
疏鼓闻更远,昏灯见字斜。
小轩风露冷,自起灌兰花。
刘克庄这首诗中,描绘的点很多,时空变换也比较繁复,妙就妙在他安排得丝毫不乱。
这首诗起笔即写黄昏之景,“暝色千村静,遥峰带浅霞”。黄昏时分,千万村落显得特别安静,远处的山峰上还残留着晚霞。诗中的“静”和“带”是炼字。另外,这一联写景是很阔大辽远,作者为何要写如此大?且看后文交代。

△王和尚解诗:大诗人刘克庄
其实,这首诗的章法不是线性的,而是先写景,再交代缘由。按正常顺序,起笔是“荷锄归别墅”,作者干完农活,从田野回到自己的庄园,他在回家路上看到的景是“暝色千村静,遥峰带浅霞”。
第二联转入写人,上句写作者扛着锄头回家。下句写作者放下锄头,从邻居家去借火后开始做饭和读书。这一联写得简净而有生活情味。
第三联作者转换了视角。“疏鼓闻更远,昏灯见字斜”,夜色渐深,报时的鼓声也变得稀疏。“闻更远”即打更的声音听起来很遥远,暗示夜深安静。此刻作者在干什么呢?他在看书,“昏灯见字斜”,夜色深了,作者也渐渐疲惫,眼睛渐渐模糊,在小灯下看到书上的字都歪歪斜斜的。
“昏灯见字斜”写得非常妙。原因有三:其一,这句诗细腻地表达出诗人的疲倦之态,唯有疲倦眼睛才会模糊,看字才会模糊歪斜,这也照应上文照应“荷锄归”。
其二,即便种田如此劳累,作者还要坚持看书,可见他与一般的农夫不同,暗示作者有高尚的情操和追求。

△王和尚解诗:夜读
其三,刘克庄是何许人也?刘克庄是南宋中后期的大诗人,他一生傲岸不屈,又忧心国事。他深夜看书,就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情操高尚,而是暗含在读书中寻找心灵归宿的无奈之感。
刘克庄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罢官后他长期在农村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毫不气馁。此时南宋政权岌岌可危,但统治者却文恬武嬉,丝毫没有忧患意识。作者曾写“落梅诗”讽刺当朝宰相,诗中说“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可见去官务农的刘克庄内心是多么孤独,多么悲凉,对无能的统治者是多么愤怒,对国家的未来又是多么担忧。
了解这些,再看尾联“小轩风露冷,自起灌兰花”就豁然而解了。作者为何在夜晚感到风露冷,读完书后为何去浇灌兰花?这跟刘克庄的遭遇和精神有关。作者深夜感到风露寒凉,不正是他孤独心境的表示么?兰花,不就是作者理想的象征么?他就担心兰花遭受不住风露的侵袭,故而殷勤地去浇灌兰花。兰花的高洁柔弱,又怎能不让作者怜惜而倍加呵护呢?

△王和尚解诗:兰花象征理想
这首诗,看似写得恬淡,却内含风骨,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坚守。这首诗写景写情,写人生写现实,写孤忠写傲骨,安排得条理清晰,丝毫不乱,并且能处处照应周全
相关推荐
-
宁波北仑区引领台企探路集采平台 中国台湾网4月21日讯 4月19日,宁波市北仑区台办组织全市重点台企台商赴宁海参访集中采购平台,以“集采破题 融合共赢”为主线,台塑、台晶电子等30余家台企代表通过实地考察、深度交流与文化体验,向构建全市台资企业集中采购平台迈出关键一步,共同探索降本增效新路径,为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4月19
实时讯息 04-21
-
关税战中,韩国应避免成为“最软的柿子” 詹德斌自美国政府4月初开始挥舞关税大棒后,已有多个国家在其巨大压力下,提出与美国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其中就包括韩国。美方已指定韩国为“优先谈判国”,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安德根或将于本周访美,启动韩美关税调整谈判。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越早行动的国家获益越多,“率先达成协议的一方往往能获得最优条件”
实时讯息 04-21
-
玫瑰不再温柔章节在线阅读吱吱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小说《玫瑰不再温柔章节在线阅读》,小说《玫瑰不再温柔章节在线阅读》讲述了主角叶可一陆修远两人之间的恋爱感情史,内容精彩情节多变,作者吱吱文笔精深。值得阅读,简介:我不知道陆修远是怎么找来的。但他现在真真切切的就站在我的面前。只是瘦了很多。眼里充满了***。“叶可一,你为什么要这么对
小说推荐 04-21
-
业内专家聚昆探讨企业跨境出海模式 “通道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 记者王俊星摄近日,“链通汇四海 铁轨承万邦”——跨境出海主题沙龙活动在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举办,业内企业齐聚,围绕“企业跨境出海及跨境服务”等主题展开研讨,为东南亚市场快速布局以及跨区域政策协调提供了破局思路。与会人员一致表示,只有政府、企业、机构
实时讯息 04-21
-
我国1/10成年人胃酸“反流”,久了可能拖成癌 饱餐后烧心、咽喉反酸有异物……作为一种慢性胃病,“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让人痛苦煎熬。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平均每10个人就有1位受胃酸“失控”困扰。我国每10人就有1人胃食管反流近期,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一项覆盖2.7万成年人的全国调查显示,我国18~64岁人群中,每10个人就
实时讯息 04-21